沿济南西站往南数公里,从空中鸟瞰,济郑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像一条巨龙横贯东西。当前,这条“钢铁巨龙”已在睡梦中觉醒,蓄势待发。
作为铁路队伍中的后来者——济郑高铁与京沪高铁、津浦铁路在这里交会,仿佛互相打了个招呼,又各自向远方延伸。这一句“问好”是长达110年的跨越,是新老铁路干线的互动,是新旧技术的对碰,是一代代铁路人的传承,更是中国铁路百年的更迭发展。
技术加持,打通济郑“卡脖子”工程
由中铁十局承建的济郑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钢箱梁全长186.4米,具有小半径、大坡度、高度大、跨线多、吨位重、顶程长等特点。该钢箱梁位于半径950米曲线上,线路纵坡度17‰;梁体底面距地面最小距离35米;同时跨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水白铁路上下行共6条铁路线,且位于京沪高铁和京沪、水白铁路夹角处;钢箱梁整体重1696吨、导梁200吨;顶程长达307米。施工难点多、风险大,为郑济高铁全线安全风险最高、全线黄河以南最大控制性工程。
作为跨京沪高铁特大桥钢箱梁施工最大难点工序——导梁吊装,是国内首次跨既有铁路导梁整体吊装,也是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突破。2021年12月23日凌晨1点45分至2点45分,中铁十局建设者利用60分钟的垂直天窗点,运用了最大起吊能力1250吨的特大型履带吊车,吊起85米长、200吨重的钢导梁,稳稳地将导梁安放在京沪高铁线之上。随后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将长186.4米、重1696吨的钢箱梁,整体顶推307米,架设在京沪高铁线之上!
百年变迁,中国铁路完成华丽蝶变
作为中国近现代铁路交通的南北重要干线,京沪铁路的前身津浦铁路于1912年11月建成通车。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津浦线与沪宁线贯通运营,津浦铁路成为京沪铁路的一部分。中铁十局的前身为济南铁路局工程总公司,参与了京沪铁路历次大改造和水白铁路的施工任务。
京沪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运营速度达350千米/小时。运营十余年来,为中国客流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铁路之一,是全国铁路最繁忙的干线,其“大动脉”称号名副其实。中铁十局参与了京沪高铁济南西站至泰安段和相关联络线的施工任务。
济郑高铁是河南省与山东省规划建设的一条高速铁路干线,是山东“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中铁十局承建了济郑高铁山东段站前1标工程。
从1912年至今,110年的跨越,中国铁路完成了华丽蝶变,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鲁豫牵手”,打造沿黄“一字形”走廊
济郑高铁,是山东省“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济南至郑州通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至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将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济郑高铁作为打造沿黄“一字形”走廊的重要一环,将黄河中下游的济南和郑州两个省会城市都市圈连成一线,构筑起沿黄高铁大通道。通车后,鲁豫两省实现高铁时代的“牵手”,对促进黄河沿线经济快速发展、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这四条铁路交会处在地理上是一个点,在空间上是三层铁路线,在历史时空中跨越了110年,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见证。中铁十局人在这里参与无数次施工建设、改造升级,施工装备从铁锹洋镐到1200吨位的大型履带吊;几代铁路建设者在这里成长,与中国铁路建设共同奔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