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专访:总书记为何在给《文史哲》回信中提到“骨气”和“底气”?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和编辑部部分成员10日晚接受了山东头条news专访。此前2小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新闻联播》的短视频报道被网友疯狂转发和点赞。
习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文史哲》创刊70年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并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殷切期望。
“这封回信对《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几代参与《文史哲》工作的人员都是巨大的鼓舞,是对所有付出心血的编辑人员最好的回报,我们备受感动。”王学典说,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文史哲》杂志的认可,也是对整个山东大学文科事业发展的肯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接受记者采访。邱江波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提到,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王学典认为,这种骨气和底气来自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信,对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信。“尤其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格外需要我们鼓起骨气和底气,总书记的指示具有特殊意义,为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所有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如何办刊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个努力方向就是学术期刊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
“习总书记还特别提到,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王学典分析说,习总书记的这些提法都带有特殊含义,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者予以深刻解读,这个期望不只是对学术期刊而言,更是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者而言,实际是在号召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把精力进一步集中到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华文明上、探讨中国道路上、总结中国经验上、关注中国未来和道路特殊性上,这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但是这条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上、在学术上、在话语上没得到充分呈现。”王学典表示,如何从理论、学术、话语上把中国道路呈现出来,这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者都要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相关研究人员,他在总书记的回信中找到哲学社会科学前进的方向,下一步如何从研究的角度更好地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更好地建设中国独特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将是重要任务。
王学典认为,总书记的回信是继5年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517”讲话,以及2019年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社科界和文艺界政协委员、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再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新的指示。“相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专家都会从这封信中汲取灵感,明确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前《文史哲》编辑李平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邱江波 摄
《文史哲》杂志副主编李扬眉接受记者采访。邱江波 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接受采访。邱江波 摄
5月10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在相关研讨会上发言:
今天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非常激动,我们久已期待的回信今天终于到来,这是对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巨大鼓舞,这也是对几代编辑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总书记对《文史哲》工作的肯定让我们惭愧,我们的工作还有缺点和不足,我们会乘着来信的东风将付出更大努力,把杂志办得更好,以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的回信立意高远,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份杂志的范围,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在此强调:
一是总书记的回信为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所有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如何办刊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个努力方向就是:学术期刊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具体说就是理解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就是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引领创新;就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繁荣学术研究。
二是总书记的回信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的研究力量必须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向研究中华文明集中,这就是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应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在信中实际上再一次重申了五年前在“5·17讲话”中所指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但这条道路在理论上、学术上、话语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充分的呈现。如何从理论上、学术上、话语上呈现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就是总书记在信中强调的“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要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总之,我认为,总书记给编辑部的回信,是继“5·17讲话”和2019年3月政协社科界与文艺界联组会议上讲话之后,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又一次指示,因而值得哲学社会科学界认真领会,并贯彻落实!
5月10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平生在相关研讨会上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我的心里很激动。总书记回信里面的信息量很大,工作指导性很强,需要我们细细地消化。在此,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一些亲身经历,谈我的几点体会。
在42年以前(1979年),我从江西吉安一个不起眼中学报考大学的时候,是我的校长替我填报志愿。他当时说我说:你报考山东大学吧,因为山东大学有个《文史哲》杂志,办得非常好。这是我当时来到山东大学的最主要原因.。我在山东大学7年学习,研究生毕业以后,现在算来是在35年以前(1986年),我在《文史哲》编辑部参加工作,作为《文史哲》编辑人员,编辑稿件20年。此后15年,我离开了《文史哲》编辑部,但我很多工作仍然和《文史哲》编辑部有关联。可以这么说,在《文史哲》70年历程当中,我有35年,也就是在《文史哲》一半时间里,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它的历程。在这当中我的感慨很多,现结合总书记回信,谈几点感想。
第一,总书记回信当中讲到《文史哲》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历程。对此,我能够体会到《文史哲》70年来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得益于党的领导、政府的关怀。《文史哲》创刊不久,就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时隔将近70年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两代最高领导人对一个杂志所表现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这是史无前例的。《文史哲》杂志本身的职责之一是研究历史,而《文史哲》在研究历史的过程当中,它自己又创造了历史,这和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文史哲》杂志创刊之初的第一任社长就是当时的山东大必威体育长兼党委书记华岗同志,《文史哲》在最初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山东大学为《文史哲》解决了经费问题,这是《文史哲》首任主编杨向奎教授30多年前亲口告诉我们的。
第二,总书记回信当中讲到《文史哲》守正创新。这里非常准确地说明了《文史哲》杂志有着深厚的底蕴,依托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办学传统,更重要的是《文史哲》勇立潮头,引领学术,一直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断开拓进取,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三,总书记回信当中提到了推动优秀学术人才成长。这也恰恰是《文史哲》办出特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文史哲》历来是延揽大学者,扶持小人物。
第四,总书记回信当中讲到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史哲》70年来一直坚持走这样的道路,一直是学术立刊,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突出特色,追求卓越。
第五,总书记回信当中讲到《文史哲》编辑部几代编辑人员薪火相传。很荣幸,我曾经属于其中一代人,当年亲身感受和后来见证了《文史哲》编辑队伍的辛勤劳作。这支编辑队伍默默奉献,精益求精,以学术质量作为办刊的生命线。他们心胸开阔,眼光独到,组稿编辑过程中既有大刀阔斧,同时又有绣花细针。在学术大视野的背后,处理每一个细节都是很精致的。即使是校对差错率,优秀标准是万分之一差错率,而我在那里20年工作期间,《文史哲》差错率一直是万分之零点五。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编辑队伍,使得《文史哲》一路走来达到了现在的新高度。这支编辑队伍是一支能打大仗的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体现了《文史哲》几代编辑人员的薪火相传。
最后要说的是,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和《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同志将以总书记回信作为我们工作指引和基本遵循,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推出高水平成果,延揽大学者,继续扶持小人物,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使《文史哲》这块金字品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