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会指出,4月25日,国务院以国办函〔2021〕44号文件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地区〔2021〕645号文件正式印发了《实施方案》。起步区的批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对济南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大载体支撑,也是济南市从“大明湖时代”迈入“黄河时代”的重大机遇。
发布会上,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范围和空间规划以比较清晰的图文相配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东省发改委发布的济南现有城市区(粉红色区域)和“起步区”范围地图,黄色区域为“起步区”范围
对“起步区”四至范围的文字说明是:起步区位于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含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约798平方公里。
山东省发改委发布的“起步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起步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规划, “一纵”是指起步区与大明湖、趵突泉等济南历史标志节点串联起来,形成泉城特色风貌轴;“一横”是指依托水系、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黄河生态风貌带;“两核”是指建设城市科创区和临空经济区,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五组团”是指建设济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临空产业集聚区。
观察可以发现,济南“起步区”以黄河为界分为两部分,黄河以东北—西南的斜向,从“起步区”中间而过,黄河西北方向包括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黄河东边是临空产业集聚区。
“产城河一体”成为“起步区”的显著特征,而“黄河”本身不是一条普通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沿河两岸;同时,历史上黄河流域水患频发,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黄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区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起步区“产城河一体”,“河”会不会给“产”和“城”带来危害?5月13日,记者采访山东(治黄)水利专家李殿魁,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李殿魁表示,黄河安澜有保证,从技术上分析,“起步区”建在黄河两岸是安全的。黄河九曲而下,在山东省绵延628公里,下游河段稳定而安全。
历史上,黄河流域灾害多,除了黄河本身特点所造成的,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宋代在金兵南侵的推动下,黄河于1128年改道江苏流路,从黄海入海,黄河和淮河“两洪相加”,给山东、江苏、安徽等地造成过不少洪涝灾害。这次改道是人为所致,江苏流路比山东流路长,平原流速慢,加重了泥沙沉积。这次改道不符合黄河自然秉性,灾害自然多。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难以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大堤,导致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5400平方公里黄泛区饥荒连年,当时灾区的悲惨状况可以用“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来形容。这次大灾害也是“人灾”。
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始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穿山东境内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原苏北河道断流。这次改道是黄河自然选择的结果,黄河之所以“选择”从山东入海,是因为东营渤海沿岸这个地方有一个无潮点,而且渤海海流输沙能力强,对河口有牵引力。黄河从渤海入海,河道变得稳定,现在华北平原水系是独流入海,不会出现两河相互干扰、相加的情况。
有史记载的黄河至今行水2623年间,其中在渤海行水1886年,在黄海行水737年,黄河主要在渤海入海,在1855年之后黄河重回山东的166年中,黄河在北到套尔河、南到支脉沟的的大范围内摆动,而在利津向东北方向的延长线上45度的范围内,行水时间大体占70%。山东是黄河喜欢的“老家”。
就黄河下游和黄河从济南“起步区”中间穿过,李殿魁作了具体分析: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堤是经过三次加高之后形成的大堤,是按照黄河历史上最大水量的最高水位又加高了3米,即留下了3米的“保险系数”。因此,现在黄河下游沿岸,水流已没有漫越的可能,只有冲决的可能。但冲决只有在黄河治理不合理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而现在黄河治理方式比较科学。坚持好的治理方法,黄河能确保岁岁安澜。
李殿魁认为,济南是山东这个经济开放大省的省会,地位十分重要,黄河在济南沿岸的大堤属于“加强版”,黄河穿越“起步区”,不必有安全顾虑。(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