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3月31日电(王禹肖玲玲)近日,青岛市科技局发布2023年度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名单显示,青岛市级孵化器中共有5家获得A等级,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工研院”)在列。
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标杆孵化器代表,市工研院自2013年开园以来,始终聚焦“高精尖”“硬科技”,着力实现“从0到1”的企业孵化,致力于打造国家级高层次硬科技育成孵化平台,在国家级孵化器考核中连年获评优秀。依托“技术转移+产业孵化+创业培训+金融赋能”四位一体的创新孵化业务体系,市工研院构建起覆盖源头创新到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成果育成孵化模式,并高标准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对接科技成果8000余项,孵化高科技初创企业600余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累计实现相关产值超200亿元,培育企业估值超150亿元,引领带动全市孵化行业发展。
走进位于青岛市工研院内的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这里展示着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研发的自主可控高性能控制器,它破解了新能源控制领域的关键难题。据悉,该实验室由道莅智远与两家产业头部企业同市工研院四方共建,合力破解能源芯片和关键工业软件技术难题,致力于打造我国下一代能源工控与智能系统创新产品。
作为科技型企业,道莅智远是市工研院的重点引进项目。该企业深耕新型能源群控系统架构,在陆上风电新能源和海上能源装备等领域协同发力。“作为70%以上员工都是技术人员的初创公司,我们是幸运的。”道莅智远副总经理于海波告诉记者,市工研院给予企业“量体裁衣”式的服务,并链接了大量外部资源。道莅智远落地青岛第一年便通过“科小”认定、两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在2021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中获一等奖。2022年,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3年,获得工信部工控中国颁发的“ICSC创新企业”奖项;2024年,公司完成国内首个单体最大的风电场主控改造项目。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青岛市工研院不仅和大中小企业串联产业链,还和高校、科研院所融通创新链,形成了资源集聚高地。在市工研院里,一同入驻的企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上下楼”,更是产业链中的“上下游”。把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负责人通过“CEO下午茶”等活动聚在一起,为各种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青岛中诚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第一代”微孔轻量级新材料可用于头盔、护膝等高速运动防护装备的生产。依靠它,中诚高分子“敲开”了韩国一家世界顶级防护头盔制造企业的“合作之门”,增添了超千万元的营收。而这样的“大买卖”,就是中诚高分子与青岛草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一次“CEO下午茶”活动上“喝”出来的。
此外,青岛市工研院还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场“青岛好成果”系列品牌活动,推动了青岛芝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项目的落地转化,帮助企业与青创投达成投资合作;推动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建合作、与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纳米抗体研究联合实验室及科研项目合作等。
产业园区、孵化器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园区平台载体作用,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聚焦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和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青岛高新区将各类科创平台作为孵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以成果转化为核心,青岛高新区不断提升孵化载体能级。2024年,全区新获批25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市级以上总数达到127家,实验室总量达到40家。与此同时,强化成果转化平台布局,形成了包含35家单位的中试基地建设储备库,建成并运营市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3个。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聚焦全链条“双创”因素,推动孵化载体充分利用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与定制化服务体系高效服务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