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7日电(王洋 王琦 陈瑞)10月23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青岛举办。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境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法学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最佳实践方案和创新方法,展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前景。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旭升回顾了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成果并表示全球化挑战日益突出,法治在稳定国际秩序协调国际治理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和中外法律、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保驾护航。
青岛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殷静在致辞中表示,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开放高地,涉外涉海法律需求非常旺盛,对该市涉外法制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青岛市法学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涉外法治研究,培育涉外法治人才,服务涉外法治实践。”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国华以《世界贸易组织法中国案例研究》为例,介绍了WTO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他表示,WTO案例论证充分程度相比其他一些法院判决更高,能够很好地为国际法的教学提供珍贵资源和参考借鉴。他强调,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其成功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全球化背景下WTO已在法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在规则制订和争端解决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
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院长MarcMiller围绕跨国法律体系的高等教育教学发表演讲。他强调高等教育教学形式在多方面仍需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以北京大学深圳国际法学院为例,突出跨国法律体系的学生对双方法律体系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关键意义。同时,他表示对中美法学合作仍寄予厚望,认为其前景光明。
此外,本次会议还进行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创新”等4个主题的阶段研讨。期间,就如何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PLT项目学术方面的培养、波兰法律诊所运行模式、法律诊所与模拟法庭竞赛之间的异同等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副院长颜林指出,应从涉外法治教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发力,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格但斯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MarcinMichalWiszowaty提出法律诊所以线上模式开展,服务于真实法律实践,以期用较低成本来实现国际化的教学,并详细介绍了法律诊所的运作方式。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蓓蓓对目前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尚未广泛展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法律诊所存在的法律风险以及来自立法和监管的压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助理代表樊璐基于包括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促进治理、保护环境等六个方面在内的UNDP战略规划,对相关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了介绍。他指出相关工作除了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人才的思辨能力、全球视野等全球胜任力方面也有较高需求。
在会议闭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李晟对与会嘉宾的演讲与讨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他指出,需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审视涉外法治人才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要高端的资源投入,需要重视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面向实务的法律人才。同时,要做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推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