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2月13日电 一台手机,便能实现对上千亩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在“梁邹智农”小程序上,农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庄家长势、土壤墒情,大数据自动分析跟进农田管理,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这便是邹平市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邹平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人才振兴,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种地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
当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在邹平徐徐铺开,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建设……
数字“走向”地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最近,邹平市明集镇种粮大户刘水波去田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承包的明集镇高标准农田,气象、虫情监测站、土壤湿度传感器等各类物联网密布在地头一侧。
此前,他还曾质疑通过物联网监测的这些数据和他积攒近30年的种田经验哪个更精准,经过近两年验证,这些监测数据不仅要比他经验更准,更让他省时、省力,两三个人就能管理承包的1500亩地,这是刘水波过去不敢想象的。
明集镇的田间地头奏响“数字化”乐章,像刘水波这样数字农业的受益者还有很多。
明集镇辖区内精准数字化管理应用的小麦5.8万亩、玉米5.7万亩,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早在2017年,明集镇就提前布局,打造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意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2017年,明集镇61000亩土地实现了流转,我们投资建设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主要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田块级的服务,比如说土壤墒情、病虫害防治的收益方案等。明集的农业生产就实现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极大方便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每亩能够增收10%左右。”邹平市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说。
如今,在明集镇,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管理,地里的庄稼长势、土壤状况、病虫草害、积温积雨等通过传感器实时搜集,就能够汇聚到远端的智能数字平台。
数字赋能下,手机成为了“新农具”点对点精准服务每一田块,为种植户提供高效、精准、优化的农情分析及管理决策服务,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科学种地。
正是借助明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明集镇农户完成了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生产模式的转变。
对于这种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的真实作用,农户最有发言权。
“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打药,都不用操心。”明集镇高家村村民高强是一名返乡种地的“新农民”,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的他不仅对“智慧种田”有了新认识,在谈起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变化时更是赞不绝口。
2021年,明集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建的5G+智慧农业场景入选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明集镇在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围绕农业现代化探索出“明集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化在田间地头的脚步还在继续。明集镇打造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探索农业现代化实施路径,成为观察邹平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
“我们针对农忙时期,农户对农机有较高需求,同时着眼于解决农机主如何即时对接农户问题,在‘梁邹智农’小程序打造了‘农机滴滴’,农户如果有需求,可以通过线上发布自己的需求,我们的农机合作社会及时响应”,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股工作人员王克耀表示,借助智慧小程序极大方便了邹平市农户,扩大农机覆盖面,也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数字赋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
“农机滴滴”打通了农户与农机手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机闲置、农机远距离调度等问题,提升耕种收割效率,实现亩均降低农机成本80元以上。此外,通过推广农机精准作业精量播种全覆盖,邹平每年节约种子1800万斤,助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充分认识到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影响,邹平市农业农村局早在2021年就搭建了邹平市数字农业农村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面向邹平市16处镇街,研发覆盖种植业、渔业、畜牧业以及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安全追溯等多个方面。
前文提及的“农机滴滴”正是其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共享数字农业农村服务管理平台数据,邹平市面向各乡镇种植业农户研发“邹平掌上智农”APP及“梁邹智农”微信小程序,种植大户与散户可以通过“邹平掌上智农”APP进行地块划定、生产档案管理、农事管理,在线专家问询答疑农事等。
从种植到收获,农户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勘测、专家咨询、信息发布、农事管理。
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宋元兵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基于“梁邹智农”智慧管理系统,对地块进行精准分析,优化生产计划投入,农户可实现每亩节肥20%,节水30%—50%,亩均降低农资成本180元以上。
打通农业这一关键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了更为有利抓手——邹平市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在邹平,数字化管理的高标准农田达到40万亩,这种“县—镇—农户”三级数字农业发展体系,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也造福了民众——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邹平市数字农业农村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应用,帮助农户作业及生产资料成本减少46%,产量增加6%,每亩地增加经济效益200元。
以明集镇为例,自2020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1.5万亩,亩均增产100公斤,亩增产率17%,价格按2.4元/公斤计算,累计增产增收 2760万元。
从人力到算力,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到手机平台,借助智慧农业,邹平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速乡村振兴。
人才组织协同发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要素,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数字乡村建设。
邹平市创新农民培训模式,出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之家”,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科技咨询、农产品加工销售咨询、品牌策划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并建立“红色田保姆”机制,从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机站等选派农业专家成立6个技术小组,深入一线指导农户抢抓农时开展春季化除、肥料施用等田间管理措施。
尤其是,今年以来,邹平市农业农村局持续强化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组织邀请省市县各级技术专家举办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班20余次,组织农户先后参加了“2023年小麦良种繁育关键技术培训班”“2023年全省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视频培训班”等多场线上培训,累计培训农户3000余人次,帮助农户种好地、管好田、多产出。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邹平市培养了一批懂数字、懂技术的“新农人”,这让邹平实在相关领域走在了全省前列,例如邹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6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5%,先进机械占40%以上,稳居全省前列。
类似的还有,邹平市明集镇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并同步成立党组织,将支部建在协会上,将党建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让党建更好引领乡村人才振兴,同时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数字化改革给邹平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蝶变”,而让这数字动能更加澎湃,邹平选择聚焦数字乡村建设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持续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探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
例如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立足于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联合农业银行开发应用“农银智慧农服平台”,聚焦需求与痛点,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工作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去年9月,‘农银智慧农服平台’正式在邹平上线。目前,该平台已在邹平市全面上线推广,已累积实现土地托管7.58万亩次,交易金额1092.1万元。”宋元兵介绍说。
数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之下,邹平市显然已经明晰了发展的脉络。
如今在邹平,数字乡村建设的新场景、新业态正不断涌现,不断融入农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数字的魅力正在邹平广袤的土地上展现。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邹平的经验表明,高质量促进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在推动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领域有所作为,提速乡村振兴建设,这对致力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的山东而言,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更多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好例”涌现,希望的田野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