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城县坚持体育从娃娃抓起,实施幼儿体育综合培养工程,坚持“体质健康评价”“体育与健康融合”“体育与教学融合”三位一体,以“体”为翼,全面提升幼儿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筑牢健康之基。全县优质园率由去年7.32%增至32.41%,同期增长25.09%。
顶层设计
全县域实行“起点行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教体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县幼儿中小学体育工作专班,制定印发《武城县幼儿青少年体育工作方案(试行)》,建立县域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武术、田径等项目的核心研究团队。各幼儿园分别建立体育工作专班,组建体育教师科研工作队伍。
二是强化专题调研。各幼儿园每年制定体育课题,常态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户外体育活动。课题可联合申报,但联合必威体育不超过3所。通过定课题申报目标,开展好“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教学”两个方面的教研,研究好幼儿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思维能力、遇挫能力等方面相辅相成的工作。今年以来,共确定优质课题9个,省市推送课题3个。
三是构建“四融合”体育课程体系。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集体活动与自主游戏相融合、户外与室内相融合、幼儿园与家庭相融合、体育活动与多领域相融合,通过形式丰富的游戏性教学吸引孩子热爱运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创新举措
全县域实行“多维培育”
一是“老师”到“导师”互转。为幼儿建立个人体育健康档案,明确起始导师,及时更新体育运动项目及评价数据,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低年级体育项目,打通幼儿和小学跨学段教学壁垒,确保幼儿体育锻炼既可持续又有针对性。体育教研员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教研等培训,提升教师体育素养。
二是“体育”与“教学”互融。围绕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根据幼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研发出一套适合3至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分为幼儿园大、中、小班共480节课,配套70组800余件幼儿体育专业器材,既能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习惯,又能提升其运动成效。
三是“体育”和“健康”互促。幼儿园对幼儿身体指标、基本运动能力、单项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体能测评,建立幼儿体质档案。测评结果与卫健部门共享共研,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幼儿阶段性体能发展水平。将“跳皮筋”“跳房子”“竹竿舞”等民间体育游戏引进幼儿园体育课程,帮助幼儿提高身体控制与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与自我保护能力。通过锻炼,幼儿生病次数明显减少,冬季出勤率同比增长20%。
强化保障
全县域明确“结果导向”
一是实行总体性评价。规划幼儿园体育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继续保证体育游戏课程符合现代教学需要,并动态更新维护课程内容。按照《武城县幼儿青少年体育工作方案(试行)》方案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方位督导,逐项检查、打分,对工作开展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并约谈相关负责同志。
二是实行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分析幼儿体育学习活动,明确不同活动的评价指标,做好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的记录。通过记录,掌握幼儿体育学习、运动中的情绪及完成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进行纠正。体育教研员定期到幼儿园督导调研,了解过程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和帮助教师做出调整,保证幼儿运动效果。
三是实行效果性评价。坚持“体育锻炼从娃娃抓起”理念,节假日组织孩子们到开放幼儿体育场参与体育活动40余次,用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城市,促进体育文化与活动持续发展。把体育教研、体育活动开展、亲子运动会举办等情况纳入效果性评价,由县幼儿及青少年体育工作专班统筹教研成果、活动开展效果等定量指标进行综合排名,结果直接运用于园长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