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获山东省第五届文化创新奖 探索新文科建设模式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1日电(记者 李欣)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助推乡村文化发展》项目近期获得了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成为唯一获得本届文化创新奖的高校项目。这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探索新文科建设模式的一个成果,记者近日赴该学院采访,了解其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胡集书会》拍摄团队录制艺人口述-
自2016年以来,文传学院一直致力于乡村文化传播实践,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国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创建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与传播”实验室,建立了“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确立了“文化资源田野调查—梳理研究转化—音视图文立体化传播—文化赋能产业振兴”链条式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机制,形成了由“影像化传播、多维度传播、艺术化传播、赋能化传播”构成的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介绍说,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传学院前瞻性地提出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的顶层设计,并提供了相应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措施配套。以“中国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村落文化资源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影像、文字和声音传播为技术支撑,以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三个专业优秀师生为实践团队,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乡村文化传播实践。以《中国节日影像志—院夼谷雨节》为代表的乡村非遗影像化传播实践;以乡村文化建设“八个一”工程为代表的多维度传播实践;以舞台剧《星火》为代表的艺术化传播实践;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的“网络直播”“短视频培训”等赋能化传播实践,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昌邑烧大牛》烧大牛过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在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下,持续实施乡村文化“影像化传播、多维度传播、艺术化传播、赋能化传播”,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播产品转化,结合市场需求,着重推进乡村文化影像化传播;以乡村文化传播的“八个一”工程为基本范式,融合“音、视、图、文”等传播内容,推进优质乡村文化的多维度传播;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艺术创作,将优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成艺术作品并搬上舞台,实现艺术化传播;深化赋能化传播,为乡村产业项目的策划、推广、运营提供可持续的文化支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刘绍芹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村各级政府、相关企业,甚至每个村庄,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又迫切的需求,乡村文化传播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先后与各方签订了一系列项目服务合同,如‘淌豆寺项目’‘院峪村项目’‘历城老城墙项目’‘莱芜中元节’等近三十个项目。相信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实践,在未来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在完成乡村文化传播使命的同时,也能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潜力。”
莱芜中元节习俗田野调查团队进行村民口述史采集。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院夼谷雨节》《胡集书会》《昌邑烧大牛》等多部乡村非遗影像作品制作任务,被选送到国外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展演。师生创办“齐鲁文脉”“蚯蚓田野”等微信公众号,四年来创作文化纪录片100多部,融媒文稿100多篇。通过“一书、一图、一影、一音、一网、一号、一馆、一库”等“八个一”项目建设,帮助多个村庄建立“音视图文”一体化、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与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签订十余项合作协议,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基层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提供咨询和服务建议。同时,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组建团队为临清市尚店镇等近10个乡村开展推普脱贫培训,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先后在莱芜房干村、逯家岭村、威海前后荫子村、青岘庄村等近20个村庄开展文化资源调研,收集了超过10T的影像文字电子数据和超过5000份原始素材和历史资料。以莱芜房干村为例,前后三四十次进村,到20多户村民家中调查,深度访谈40多位村民,调查内容涉及村情村史、器物、制度与行为、文化与艺术等四个层面30多个调查点,收集到300多份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近10G的电子数据信息,拍摄了2T的影像视频素材,记录保存了房干村自然风物与人文历史以及重要的方言故事、生活记忆和民俗民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连峰表示,《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助推乡村文化发展》项目将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技术层面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多介质存储(影像、声音、文字数字化)、多功能检索和多领域使用,将文化资源素材创造性转化为影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以适应立体化传播需求,并通过影像化传播、多维度传播、艺术化传播、赋能化传播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山东院夼村谷雨节》摄制组与民俗人士交流
王连峰说,通过《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助推乡村文化发展》项目实践,文传学院探索出了可推广的“调查研究—立体化传播—实践应用”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机制;可借鉴的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可复制的高校助力地方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效运行模式。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代表了高校对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即把人才培养放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完成,打通高校与地方乡村社会和市场的联系,让他们在真实的传播项目中真题真做,经受锻炼,成为能够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传播学院就是借助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创新实践培养了一批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拿过来就能用”的文化传播人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地方乡村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必须要了解村庄的文化;乡村振兴的最终结果,实质上是乡村整体文化的振兴。加强乡村文化传播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文化传播”渗透在乡村振兴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项任务中,通过加强文化传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系统性任务,需要长远规划、持续开展。
历城老城墙项目-师生团队正在采访当地居民。
教育部2018年发布《高等必威体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各高校围绕文化振兴,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深入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张书明说,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早在2014年,必威体育预见性地提出以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服务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文化传播学院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特点和优势,深入乡村,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研究、传播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同时也在实践中加强三个专业的融合发展。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浙江桐乡蚕花会》摄制组拍摄佛堂念经。
张书明表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实施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模式创新实践,主要基于三个基本认识:一是作为一所以“青年”“政治”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致力于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传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最具现实意义的“抓手”;三是解决当下乡村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是构建“立体化”传播模式的动力。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成果导向、服务社会”为路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