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探索新文科建设“山青模式”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0日电(记者 李欣)莱芜房干村书记韩汝水整个10月都忙得像刚加了力的陀螺。“原来参观的游客,在村史馆里最多能看20分钟就不错了,现在没有1个小时,他们是出不来的。”
“因了有了专业的解说员,所以游客能在村史馆呆住了。”韩汝水每天都习惯性地到房干村史馆转一圈,看看馆内游客的情况。“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发挥专业优势,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志愿解说队伍,还利用新媒体,将解说好的语音做成二维码,能够让游客随来随听,随听随走,手机一扫,解说就到位,非常方便!”
一个新项目带活一个专业群
扈长举老师向村民请教。
位于济南市莱芜区房干村的“房干精神”展示馆,是该市重点建设的村史馆,馆内记载着老支书韩增旗等一代人带领全村,开山辟路、治山治水,把贫困村建设成了典型的致富村的艰难历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典型。“我们的村史馆建设标准高、内容丰富,是市里的标杆!”每每谈起村史馆,年轻的韩汝水就洋溢起笑容。
“可是缺人才啊!特别是场馆解说、口述影像制作、新媒体传播人才。镇上也为我们馆配备了解说员,但是一个人负责几个馆,无法满足散客和小团队的解说要求。”韩汝水说。
2016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提出以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服务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得到了莱芜市(现济南市莱芜区)政府的支持。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择房干村和“一线五村”(齐长城沿线五个村,包括逯家岭、卧云铺、上法山、中法山和下法山五村)为试点,进行乡村文化调研。
“先后安排了近20名教师,带领近百名同学全面深入乡村。”该校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说:“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成文化传播的研究基地和文化传播人才的实践基地。借用我们老师的话,那就是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据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卢国华老师和同学们,为房干村村史馆提供了近40位村民的口述影像纪录片。还通过VR等新技术,结合智慧旅游,为村里做了一个“数字博物馆”,做了专题网站,撰写了房干村史、图像志等,帮助房干村建起立体化文化传播体系。
莱芜中元节习俗田野调查团队口述史采集。
村落文化建设的一书、一图、一影、一音、一展、一网、一号、一库等“八个一”工程,激活了丰厚沉淀的农村文化资源。
刘绍芹介绍说,文传学院面向社会需求,整合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三个专业,通过“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成果导向、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融媒传播人才的“山青模式”,获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的认可,2017年度,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群,2018年又获得山东省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这三个专业又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资格,2021年,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双双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
一个新平台带出一大群好老师
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园东部,有一座二层小楼——“中国地域文化传播中心”。三年前,卢国华入职文化传播学院,入职手续刚刚办好,他就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莱芜农村,进行文化资源调研与研究。
“卢博士带着孩子们给我们村做了好多事情。”莱芜房干村老书记、房干帅旗集团董事长韩增旗一提起卢老师就竖大拇指。
赴章丘考察学习现场。
两年,4个寒暑假,90多个周末,卢老师和他的“蚯蚓田野”工作室成员们,走街串巷,访谈考查,拍摄村情村貌图集上千张,采集村民个人口述影像素材数百G,创作完成纪录片《房干年俗——请家堂》《黑龙潭—龙王庙会》《村民大会》等影像片12部,收集具有珍贵价值的原始文化数据材料若干,为房干村村史馆节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内容质量。
除莱芜房干村项目外,卢国华还带着中心的其他教师先后到山东省东平县的新湖镇、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荣成市荫子镇等多个乡村进行文化调研与乡村文化传播。“对我们来说,乡村打开了一个无尽的文化空间,也开启了一条新的事业之路。”卢国华如是说。
跟着卢老师一起去调研的学生们慢慢地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这些朴实的村民身上,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比如责任、担当、奉献、勤劳,他们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以前,我们都觉得这些词儿很空渺,看不见摸不着。”在“蚯蚓田野”工作室工作了三年的老成员,2016级学生黄威龙说,他和工作室其他三位同学刚刚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选题都与农村文化资源调研内容有关。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胡集书会》拍摄团队学生吴哲睿拍摄中。
36岁的逯艳博士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名为“格格有猫”,在地域文化传播与研究过程中,她将工作室特色定位“新媒体+地域文化”。短视频中的传统戏曲莱芜梆子,漂亮动图中的地方美食,还有原创音乐传达出对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尊敬……“格格有猫”公众号的每一篇原创,从策划到生产、推广,均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完成。
逯老师是莱芜茶业口镇“一线五村”中逯家岭村项目的负责人,尽管通过史料考证,两个“逯”并不同源,但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后逯老师和逯家岭村的一切有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我从本科到博士很长时间内一直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学习研究,后来转向地域文化传播研究,原以为这个过程会特别艰难痛苦,但是没想到特别顺利……原因在于必威体育和学院发展方向清晰,在平台和项目层面给予大力支持。”逯艳说:“通过工坊式的环境搭建,真题真做,把田野当课堂,在深入古村落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建设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将地域文化传播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相结合起来,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
2017年参加工作的刘冰莉博士,读书期间擅长通过地方志做文献研究,在参与了一线五村、历城区王舍人镇老城墙等项目后,发现了实践对研究的价值。她先后通过莱芜项目,以当地“亓氏、吴氏、刘氏、魏氏”四个家族为对象,研究家族文化,申报了山东省高等必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2019年又以“基于明清方志的莱芜谷道文化研究”为内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还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燕晓娜申报《“在互联网+地域文化”背景下打造乡村特产品牌——以莱芜特产为例》,获得了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一个好平台会带出一群好老师,而一个好老师又会影响一批好学生。除“蚯蚓·田野”“格格有猫”外,文化传播学院还有“齐鲁文脉”“山青之声”“声动馆藏”“同声学刊”等二十多个教师工作室。老师们充满激情,言传身教带领学生们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单就地域文化传播研究层面,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十篇,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20余项,20多支乡村文化调研传播社会实践团队获得校级和省级表彰。
以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为主体内容,近三年文传学院的老师们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社科课题4项,山省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为必威体育获得横向和纵向课题经费一百多万元,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在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老师们也获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爱戴,3名教师获得必威体育“我最喜爱的老师”光荣称号,近10名教师获得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基于应用视角的乡村文化调研与传播实践,倒逼和促进了学科、专业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增强了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成效,更是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基层、理解基层、扎根基层。”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连峰如是说。
一个新文科塑造出一批复合型人才
“其实,我的初试成绩并不是特别高,复试的时候我提交了自己在校期间参加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像作品,直接打动了导师。然后综合成绩排名就提前了。”2015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丛晓欢坦诚地说,她已经成为温州大学民俗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老师眼中的丛晓欢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她对专业学习很执著。特别是扛起摄像机的时候,感觉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班主任赵玉亮老师说。
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浙江桐乡蚕花会》摄制组拍摄打年糕。
在入学的第一堂课《专业导学》中,丛晓欢和同学们了解到四年学习需要掌握“影像传播、新媒体创意和融媒写作”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明白自己将来要成为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随着后续学习和实践,渐渐懂得了地域文化传播、教师工作室、产学研协同育人等等学院教学方向。通过参加暑期和寒假的乡村文化社会实践,进入大三时她明确了考研目标,报考专业就是民俗学。和其他必威体育复习考研的学生们不同的是,丛晓欢并没有“一心只读理论书,全天强刷百道题”,她要求自己即使大三了也不能放弃喜欢的地域文化专题片创作,而且要跨专业组建创作团队创作出精品。“老师们说我们是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我的作品必须要在文字、画面、声音等方面集合传达出三个专业的优势。”
“在加乡村文化调研项目,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增强了我对理论学习的自觉。这种围绕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探究式理论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丛晓欢的切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增添了巨大的自信。
和丛晓欢不同的是,2016级的马万里一直坚定地不考研。“不知道怎么选择了,三家单位都不错,他们都确定要我。老师,您给出个主意?”正在新浪网多媒体中心实习的马万里通过微信向文化传播实验中心的指导老师请教。
马万里是文化传播学院实验中心影创基地最早一批的学员。与中心的影创、声创和文创基地的其他一百多名同学一样,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外加餐、参与行业真题真做的机会,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自己。四年期间他参与影像作品创作若干,策划主创地域文化专题片6部,令他最为骄傲的是他连续三年纪录拍摄反映孝文化的山东淄博大型民俗活动“文姜庙会”,制作完成的纪录片《文姜庙会》在首届山东大学生青春影像节比赛中夺得金奖,再次增加他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
马万里同学并不是个例,文传学院专门做过一次调查,还未到毕业季但是三创基地的同学们就接到各家用人单位聘用邀请的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
“三创”基地落户在文化传播实验中心,是学院发挥专业群优势实行产教学研协同育人的具体成果。基地于2017年与山东壹市场传媒机构、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新媒体传播与运营”微专业,每年依照行业标准面向三个专业招收60名优秀的学生,通过参加企业提供的免费课程培训、行业项目有酬实践和严格的中期考核等,优胜劣汰,令学生受益匪浅。“在声创基地的日子很苦很累,中午要参加妙音公司的配音课程培训,晚自习后还要熬夜完成配音作业,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值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隋朋霏、程佳音、厉建成表达了出同样的心声。他们在第二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比赛中从全国219所高校的1018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终选二等奖、全国第四名的佳绩。“证书上是我们三个人的名字,我们要特别感谢文创基地的师姐帮我们一遍又一遍修改稿本,感谢影创基地的同学帮我们制作朗诵用的视频。我们的作品‘乳娘’取材于山东特色题材,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也提高了比赛的成绩。总之,这份荣誉切切实实来自于团队协作的力量。”隋朋霏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书明表示:近年来,山青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文科发展之路,把“教中学,学中干”引入本科体系,引进产业入校,努力让师生搭上产业的脉搏,把企业岗位需求转化成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坚持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努力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