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证明”如何一去不返
山东省淄博市近日提出,在今年9月底前,当地各级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保留的全部证明事项无需群众提交,要基本建成“无证明城市”。为此,淄博市还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制定了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打造“无证明城市”,回应了群众期盼。曾几何时,一纸薄薄的证明频频为群众办事添堵,更成为拉低行政效率的一大堵点。无论是论证“我妈是我妈”的奇葩证明,还是跑审批一个部门要一份材料的重复证明,在一些地方,本应发挥确认、备案功能的证明,已异化为责任甩锅、任性用权的标本。
民生的痛点,就是社会进步的堵点;效率的堵点,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不只是淄博一地,仅在山东一省,2019年以来就有济南、济宁、日照、滨州等地,纷纷提出打造“无证明城市”。放眼全国,高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也已成为诸多省市的改革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打造“无证明城市”,并不是要消灭证明,而是要让人民群众从繁琐复杂的纸质材料中解放出来,将基层办事人员从繁文缛节的文案工作中摆脱出来。当时代来到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指纹识别、刷脸支付、健康码通行等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行政审批还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一个公章一个公章的盖,这显然已与时代脱节太远。
技术的进步,足以让随需流动的数据代替舟车劳顿的奔忙。然而,奇葩证明、重复证明、循环证明之所以顽固,源于背后的职能部门或公共服务单位缺乏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分享的勇气与担当。有一些单位,自身积攒了大量社会数据信息,却因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排斥或回避进行数据横向共享,成为群众吐槽的“数据烟囱”“数据孤岛”。
当然,推进“无证明城市”,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无证明”不是“无责任”,如果将为民、便民、利民的改革举措,当成“溜肩膀、卸挑子、耍心眼”的借口,那就蜕变为披上数字化外衣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证明城市”也不是靠政令变出来的。在数字化时代,行政职能部门提高自身施政能力、公共服务部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都要在实践中寻找方向、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替百姓管好数据、为社会用好数据,那些匪夷所思的奇葩证明才能真正一去不返。(评论员萧海川、陈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