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片区化发展激活“亿元产值” 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绘出乡村振兴“新范式”
2025年11月21日 16:54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20日电(张婧)三山环抱,二水相依。19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该片区凭借“生态优先、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获评中央农办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这片涵盖10个自然村、面积2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是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景区化村庄,更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革命老区。近年来,铁山街道坚持“生态优先、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片区化统筹、一体化运营,让昔日“单打独斗”的村庄攥指成拳,成功入选中央农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贡献出乡村振兴的“青岛样板”。

  作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红色美丽村庄,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5%,13个红色教学点累计接待教育60余万人次,齐长城文化馆成文旅新地标;后石沟村借27部剧集拍摄,实现集体经济从负债36万元(人民币,下同)到年收入60万元的逆袭。

  片区发展的第一步,是打破村庄界限,实现规划“一张图”。据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祝增建介绍,他们坚持“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对10个自然村进行连片规划。

  “我们系统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旨在破解过去发展分散化、同质化的问题。”祝增建说,新的规划带动各村实现差异化发展,黄泥巷的生态旅游、大下庄的田园旅居、东南崖的红色研学、新下庄的智慧农业、后石沟的乡村影视等多元场景各具特色,最终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规划先行,产业紧随。杨家山里片区深挖自身资源,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在做优一产方面,片区培育了5000亩樱桃、1000亩茶叶、杜鹃花等“一个五、五个一”特色产业,打造了24个百亩产业园,5个村庄获评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在做强二产方面,引进了朝日食品等19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果酒、薯干等25条产业带,带动了108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做大三产方面,落地了無比方花园、齐长城文化馆等56个项目,并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高标准建成中共青岛工委旧址等13个现场教学点,构建“1+N”红色教育阵地。同时,在后石沟村打造的乡村影视基地,已吸引《温暖的味道》等27部剧集前来拍摄。

  多元业态催生了“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的全季旅游新模式。据统计,今年1至10月,片区已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带动村民增收15%。

  产业兴旺了,游客增多了,如何让片区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杨家山里创新打造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

  “我们创新‘1+1+N’联动运营模式,即打响一个杨家山里品牌、打造一个民企主导的运营平台,实现政企村民共建共享。”祝增建解释说,该平台将片区内分散的景点、民宿、农家宴等资源整合起来,根据游客需求进行“订单式”运营,构建起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让乡村闲置资源“活”了起来:153处闲置农房转变为精品民宿、乡村咖啡馆;18亩闲置土地建成的红色驿站,自今年9月启用以来,已承接32个培训班。通过成立强村共富公司,村集体年收入均超50万元。村民则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片区务工得薪金、自主经营得现金、年度盈利享分红”等多元途径,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如今,片区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超3.9万元。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携手干、一起赚”,杨家山里通过片区化建设,不仅实现了空间上的集聚,更成为了乡村富民产业的集聚区,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完)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