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耐冬花开在那海岛上
2025年04月16日 14:11 来源:中新网山东

长门岩岛。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供图

  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14日电(王禹 王艺璇)黄海深处,长门岩岛如一枚翡翠印章钤在蔚蓝卷轴之上。这座面积仅0.16平方公里的孤岛,以"四无"(无淡水、无居民、无航班、无耕地)的严苛环境,淬炼出特有的"耐冬花精神"——扎根岩缝、凌霜怒放、岁岁传承。从1962年首批官兵潜水上岛,到新时代海警执法员接续驻守,一捧耐冬花种、一块心形石画、几代人的青春接力,在惊涛骇浪中铸就永恒的精神丰碑。

  《即墨县志》记载的明代耐冬移植传说,与《聊斋志异》中"五色耐冬四时不凋"的奇幻描写,在长门岩岛化作现实。岛上498株古树虬枝盘结,最年长者已守望海疆850年,深冬时节,殷红花瓣如战士热血泼洒在灰白岩壁间。

  "这里的耐冬不需要温室。"执法员邵梦哲抚摸着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古树说道。上世纪60年代,首任守岛官兵在竹棚中饮雨水、凿岩壁时,正是这种"岩缝里扎根、风雪中绽放"的植物,赋予他们精神启示。如今每名海警执法员都有一棵专属古树,除草培土间倾诉心事,退伍时更会收到战友收集的耐冬花种——玻璃瓶中,朱红种子与海岛砂砾相拥,成为离岛者最珍贵的行囊。

  这种"耐冬花精神"具象为四重品格:像根系穿透岩层的执着,似花瓣逆寒而开的坚韧,如落红滋养土地的奉献,若种子乘风远播的传承。正如《长门岩战士之歌》所唱:"耐冬花开傲霜雪,海鸥展翅激浪高"。

  花岗岩上的云母结晶,让长门岩岛在阳光下宛如撒落星子的棋盘。海警执法员韩二超在这天然画布上,创作出独特的"岛石艺术"。他用沧桑的岛石作“画板”,以潮汐冲刷的纹路为底,将坚守岁月的点点滴滴都融汇在“岛石画”中,将巡逻艇破浪、海鸥逐日的瞬间定格成永恒。

  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当属镌刻着"祖国在我心中"的心形巨石。这块在守岛官兵开荒时发现的天然奇石,形状神似中国地图,被安放在海岛制高点,被亲切的称为“地图石”,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地标。新兵上岛第一课在此宣誓,退伍老兵在此埋下时光胶囊,父子两代守岛人更在此完成使命交接——当年邵梦哲初登岛时难以承受湿疹与孤寂,正是触摸着父亲在此留下的痕迹,读懂了"吃苦就像耐冬落叶,是为了春天更好地生长"的深意。

  如今,500米长的"红心路"两侧,散落着127幅石画作品。有的描绘1968年官兵雾中勇救20名船员的壮举,有的定格父子隔空望月的思念,还有的书写着"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迈。这些粗粝岩石上的细腻笔触,构成了中国最特殊的"露天美术馆"。

  在长门岩岛,每个离岛者都会带着两个"生命印记":玻璃瓶中的耐冬花种,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树年轮。邵家父子的故事,正是这种传承的生动注脚——父亲邵安永守岛时,在石缝中培育出首片菜地;儿子邵梦哲如今用无人机巡航,却仍保持着给父亲那棵耐冬树手工除虫的习惯。

  2007年营区改造时,官兵们特意保留了1962年的半截竹棚。新旧营房间,耐冬花从容穿越时光:当年用木帆船运来的雷锋雕像,如今静静伫立在5G基站旁;父辈手凿的蓄水池已成历史展品,但浇灌耐冬仍坚持收集雨水。"改变的是生活条件,不变的是精神年轮。"邵梦哲在给新兵讲传统课时,总展示着父亲留存的耐冬种子——它们被栽种在山东、辽宁、海南等地的退伍老兵家中,让"耐冬花精神"在万里海疆次第开放。

  夕阳西沉,邵梦哲如父亲当年般倚坐地图石旁。北纬36°的海风掠过830岁的耐冬古树,将花瓣吹向正在巡航的海警船。此刻,岩石上的"祖国在我心中"在余晖中愈发清晰,宛如一代代守岛人用青春刻下的永恒印章。正如老连长丁嘉训1962年首登岛时所悟:孤岛不孤,因精神永驻;花开有时,唯忠诚不败。(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