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胡克涛:以匠心暖万家 以创新铸脊梁
2025年04月16日 14:03 来源:中新网山东

胡克涛正在巡查汽轮机运行指标。(莱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14日电(张孝鹏 于言朋 魏康)虽然已进入供暖的收尾阶段,青岛金莱热电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依旧热火朝天,57岁的胡克涛不敢有丝毫懈怠,带领班组马不停蹄地投入了“锅炉烟道回收技术”的改进调试中,不时细细观察着每个管道阀门的流量、频率等指标。

  “汽轮机机组是供暖的‘心脏’,确保万无一失的基础上,就要考虑如何最大化提升供热性能。”他对身旁的年轻技工叮嘱道。这幕场景,是他38年职业生涯的日常剪影。在徒弟许明看来,这种严禁扎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已然融入到胡克涛的血液中,进而已成为金莱热电的企业文化。

  1987年,高中毕业的胡克涛刚参加工作,彼时供暖设备因老旧问题故障频发,维修依赖返厂维修甚至聘请外援检修,一次停机检修动辄耗费数十万元。“咱自己的设备,凭啥总让别人‘把脉’?”面对一台台“喘着粗气”的老旧汽轮机和技术维修“不由自主”的瓶颈困境,胡克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2年,原来的抽凝式汽轮机已超期服役,蒸汽输送能力严重不足,致使末梢换热站热量不足。但如果重新购置新式汽轮机,需要至少300万元的花费不说,加上设备运输、安装、调试的过程,至少得花费半年的时间。但是,群众供暖一刻也耽误不得。

  危急时刻,胡克涛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提出带领检修班对投运最早的一号汽轮机进行技术改造。“汽轮机改造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整个能源集团都没人敢尝试,老胡能行吗?”

  面对质疑,胡克涛拍案而起:“买新设备费钱费时间,老百姓等不起!我们立军令状: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安装,半年内拿下!”

  从此,车间成了他的“书房”,每晚挑灯研读技术手册,40余万字的检修记录密密麻麻写满设备参数、故障规律。技术攻关期间,时值酷暑,车间高温四十多度,在里边站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胡克涛带头钻进狭小的机器内,一待就是几小时。工友回忆:“老胡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整个人也消瘦得很快。”

  连续三个月的高强度作业,让体重150斤的胡克涛暴瘦至100斤,妻子心疼劝阻,他却咧嘴一笑:“瘦了灵活,钻设备更方便!”就这样,凭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胡克涛带领团队仅仅用了3个半月就提前完成任务。机组轰鸣重启的一刻,全场沸腾。

  “省下260万不算啥,关键是咱有了自己的‘金刚钻’!”他摸着发烫的机器,眼里闪着光。

  在金莱热电,胡克涛对技术的痴迷是出了名的,凭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独创的“电烙水持温轴瓦修补法”终结了轴瓦维修“只能返厂”的历史,节约资金60余万元;突破双路水温调节技术年省蒸汽5000吨……30多年来,他主持的重大技术改造20余项,节约资金达1800余万元,有力推动企业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技术是逼出来的。”他常对徒弟们说,“设备不会说话,但每个异响都是考题,答对了就能创造价值。”

  胡克涛创新的多项新技术,获得国内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被行业内称作“汽轮机诊治专家”。胡克涛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然而,面对鲜花和掌声,胡克涛十分淡然。“一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班组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必须依靠全员创新。”胡克涛坦言,“当年学艺找不到师傅,也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得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2013年,“胡克涛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胡克涛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定期开设“车间课堂”,组织技术人员策划技改方案;对年轻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讲解。如今,已有20余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从胡克涛创新工作室走出,成为各个关键岗位的能手。

  “老胡是我们企业的‘技术脊梁’!”青岛金莱热电总经理王小宾如此评价,“他让老设备焕发新生,更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面对“全国劳模”“齐鲁工匠”等光环,胡克涛却十分淡然,依旧每天最早到岗。本职工作之余,胡克涛还成立了首家“全国劳模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带领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一线。无论距离群众多远,只要一个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成为邻居们口中的“万事通”,在家用小电器维修领域,总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赢得邻居们纷纷点赞。这几年,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深知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感更重了。周末时间,他还会下沉到社区、技校等,为居民和学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因为有着深厚的产业工人素养,他总能把宏大的政策讲述得生动活泼,让人们听后耳目一新印象深结。

  “好好好!我一定去!”临近采访结束电话响起,面对中国石油大学思创论坛的邀请,胡克涛满口答应。(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