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张连钢:“世界纪录”记录了效率刷新更记录了技术的自主创新
张连钢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胡耀杰 摄
中新网青岛10月3日电 题:张连钢:“世界纪录”记录了效率刷新更记录了技术的自主创新
作者 胡耀杰 蔡亚群
“世界纪录不仅记录了我们在效率方面不断刷新的过程,也记录了我们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如是说。
作为全球作业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的“技术操盘手”,张连钢说:“我们九次打破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并继续保持在全球自动化码头中的领先地位,这源于不间断的自主创新。”
时光回溯至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彼时正处于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带病受命,带领团队踏上集智攻关的自主创新之路。
张连钢及其团队成员在码头现场进行调研。 山东省港口集团供图
但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前有海外港口或明或暗的技术歧视与封锁,致使出国考察无功而返;后有海外专业公司价格高昂且不平等的代建方案,促使张连钢及其团队最终坚信只有靠自主创新,才可能求得一条“生路”。
“当时面前摆着‘两条死路’,我们选择了可能尚存一线生机的一条,那就是‘拼死’攻关,打破壁垒,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张连钢说,与外国公司合作是一条出路,但要把自主权交出去,才能得到一个“僵化的港口”,并终将因处处受制于人而“等死”;第二条路是选择自主创新,可能不会成功,但是存有一丝生的希望,越过荆棘坎坷便能凤凰涅槃。
张连钢回忆说,1986年秋冬,青岛港码头桥吊电控系统出现故障,但因关键参数由外国公司掌握,而不得不重金聘请海外专家维修。
“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已经斥巨资购买了设备,但是核心部件和技术还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还要为人所制,而没有任何办法。”张连钢感慨道。
“自主创新”“不受制于人”的执念自那时起便镌刻进张连钢脑中。
张连钢认为,作为当前港口业态的最高形式,自动化码头是智慧港口建设的必经之路。要建设现代港口,就必须建设自动化码头。
然而,从“零”开始的自主创新又谈何容易。在海边的集装箱简易房里,张连钢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展开科研攻关,推进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码头建设工程。
期间,张连钢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信息系统等施工现场查看进度、解决问题,晚上牵头开会搞科研。据粗略估计,那段时间团队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讨论会三千多次,设备与系统历经十几万次测试。
张连钢直言:“自动化码头被称为‘测试码头’,需要大量的测试与验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测试不周的码头是‘定时炸弹’,我们不能做这种‘半拉子研究’。”
十年内,张连钢团队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并构建出一整套技术标准,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5G智慧码头,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
由此,自动化码头在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屡破纪录”的飞跃发展。张连钢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依靠自主创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他也被誉为中国智慧码头的“推门人”。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 山东省港口集团供图
同时,海外港口专家从轻视、怀疑到现场亲自查看测试后“竖起两个大拇指”、连连称赞“平顺、流畅”。张连钢也因此受邀参加此前鲜有亚洲面孔出席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年会并作成果分享。“最核心的技术都在我们脑子里。”张连钢自信道。
“创新成功的‘四大法宝’是坚定意志、科学态度、不辞劳苦和家国情怀。”张连钢认为,自主创新关键在人,坎坷与失败是难免的,这更需要创新者初心不改、百折不挠。
在张连钢看来,他的团队正因拥有这“四大法宝”才得以取得不断的技术突破。其团队从最初的两人到如今的25人,成员平均年龄34岁,均为港口“土专家”,承担起港口智慧化建设的重大课题项目。
“家国情怀表现为一句话是‘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要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可以解决问题。”张连钢说,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码头的智慧化运行研究,建设更加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与人性化的码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