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更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近年来,青州市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农文旅深度跨界融合为路径,以精品乡村文旅项目培育为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文旅全产业链,以乡村文化旅游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青州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3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处、省级景区化村庄20处;1000余家本地企业、商户转型发展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60余家,近60个村庄开发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办旅游农家乐400余家,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万多人,2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带动农民增收达20%以上。青州市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科学谋划推进,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一是构筑“红色引擎”。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党委和镇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双轮”驱动作用,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八喜旅游网成立八喜旅游网(青州)联盟党委,创新“线上平台+线下联盟”互联网党建发展模式,青州市旅游产业党委荣获“潍坊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八喜旅游联盟党委成功争创潍坊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由镇党委政府统领指导、村党支部发起,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带头制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化村庄建设等工作,带动村民共同驶向致富“快车道”,让一个个封闭的山区村实现华丽蝶变。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坚持“文旅融合、景村共建、主客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青州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A级景区村庄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源动力。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市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重点擎画,完成青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井塘古村·玲珑山片区、花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20余项单体规划编制,搭建了层次分明、较为完善的青州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体系,有效指导了全市乡村文旅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在总体布局上,培育了东部花卉休闲体验区、西南山地休闲生态体验区、中部古村风情民俗体验区、北部新农村体验区四大板块,山、水、花、林、果、村相互依托,旅游业与文化、农业、花卉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文旅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
二、提升融合品质,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潜力
一是注重文化赋能。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结合“乡村记忆工程”,挖掘提炼本土文化,凝练项目主题特色。以文为魂,突出“农”字,以田园性为基本要求,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持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位。青州侯王村突出“孝文化”,打造“孝美侯王”品牌,以“节庆活动、乡村生活体验、农事体验、论坛讲堂、村史展示”等多种方式作为孝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的载体,开发了孝德研学基地、亲子营地、孝文化大院等项目,推出了孝德文化体验游、农家生活体验游、青少年素质拓展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上白洋村以柿子、柿树闻名,借此提炼“山里老家柿子沟”这一主题进行打造,村内的景观、标识、农家乐等皆以柿子为主要元素,柿子煎饼、柿子酒、柿饼等特色商品被游客争相购买。同时,积极探索公共图书服务新功能,把书吧建在景区、民宿,打造了云门引民宿书舍、杏花村书舍、漆艾茶书舍等5处旅游书吧,以公共阅读空间为依托,形成文化客厅,成为游客驻足休憩地。
二是狠抓产业融合项目建设。以乡村旅游为“径”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培育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研学旅行、康养旅游、农事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花卉亲子活动DIY等项目成为旅游热点,清风峪有机水果采摘园等100多个农旅融合项目投入运营,胡林古乡村旅游综合体、桐峪里精品民宿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呈现。井塘古村等2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桐峪沟等4个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村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是全省入选数量最多的县市区。同时,注重提升项目业态的特色以及互动性、趣味性。青州杨集村建设了写生基地,每年邀请国内知名画家、艺术家来此创作,吸引上万名学生来此写生,配套建设了书房、民宿、咖啡吧等设施,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九龙峪桐峪里民宿不定期举办主题派对,开展手工制作、绘画、团建等活动,带领游客亲近田野、亲近大自然。井塘村建有煎饼坊、酒坊等作坊,村民每天进行井塘小调、打夯等乡村生活生产场景表演,邀请游客一起互动体验,杂粮、核桃、蜜桃、虎头鞋、虎头帽、草编等也深受游客喜爱。
三是提升基础配套。以村居环境质量提升为主攻方向,采用多样化、本土化植物绿化、美化村庄,利用砖瓦、竹木、瓦罐、磨盘等乡土物件建设村内景观,以达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齐鲁天路”在青州境内串联起1处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及10处省级景区化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路、富民路,构建起了“对外大通畅、对内大循环、景区大连接”的交通格局。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标识导引系统和分布合理的游客集散体系,修建生态停车场57个,改造建设旅游厕所120座,铺设旅游绿道400多公里。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餐饮住宿业提升改造的意见》,成立青州市民宿行业协会,全市建成精品民宿87家,具备旅游接待能力酒店达到323家,有效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八喜文旅集团投资2亿多元,高标准建设八喜农文旅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各镇街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号”专属直播间,开展特色农文旅产品(含果蔬、预制菜、清真食品)直播带货活动。此种通过建设农文旅产品交易OTO平台,以平台交易、流量聚集、品牌运营、供应链金融等为手段,培育联接农业生产、文旅服务和直播销售的数商兴农青州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实现了乡间经济与网间经济的双向发力,驱动了农文旅消费升级,全面提升了青州农文旅品牌影响力和特色产品竞争力,预计全年实现销售额将超5亿元,联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产业实现产值突破约50亿元。
三、加快要素融合,高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一是完善土地政策。探索“零增地”土地利用模式,鼓励利用村庄闲置的农宅农院等资源,在不改变原有权属、土地用途等基础上,发展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购物商店等业态,实现“空心村”旅游化更新。深入推进“土地挖潜”,通过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挖潜存量等措施保障旅游项目用地需求,利用试点政策为旅游项目报批土地700余亩。
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方针,发挥好政策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鼓励本土企业转型发展文旅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旅游+”金融信贷模式,不遗余力做大“文旅蛋糕”,吸引众多大企业纷纷进入青州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重视和提高乡村人口尤其是低收入人口的参与程度,吸引城市精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常态化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山东省旅游电商培训中心落户青州,全省乡村旅游电商培训班、潍坊市乡村旅游培训班多次在青州举办,累计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的新型农民,带动了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升。大力支持旅游科技下乡,建立乡村旅游专家智库,为乡村基层单位和地区提供实用型技术、经营等方面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