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路,一定要来一趟山东
2025年08月15日 16:23 来源:洞观齐鲁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魂。

抗日战争胜利的钟声已回荡80年,

硝烟散尽,山河重光,

而齐鲁大地的抗战印记,

仍在山峦河流间铭刻。

今天,

我们沿着抗战路,

寻觅山东红色故土,

看看齐鲁大地燃起的热血辉光。

台儿庄大战:

每寸墙都是阵地

1938年,

台儿庄大战爆发。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

取得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如今就坐落在台儿庄古城景区内。

航拍台儿庄古城 供图 枣庄市委宣传部

公园内保留着53处弹痕墙遗迹,

台儿庄大战期间,

这里是巷战的主要发生地。

这些千疮百孔的墙面,

是往昔烽火硝烟的印痕,

是战争与和平的直接见证。

往台儿庄古城西南郊古运河畔走去,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向人们展示

当年的作战地图、武器、

战地记者影像等珍贵文物。

馆藏中日双方资料、文物3000余件,

展出文物、图片和史料2000余件,

每块弹孔砖都在咆哮,

每寸运河泥都浸过忠血。

弹孔墙(台儿庄古城内) 李明芮 摄

玻璃幕墙外运河水缓缓流淌,

夕阳给弹孔遗迹镀上金边。

1938年烈士血染的河道,

正托起如今夜游画舫的彩灯。

铁道游击队纪念园:

微山湖畔矗立红色丰碑

当穿越时空的汽笛在鲁南吹响,

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仍在这里回响。

这支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

爬火车、炸桥梁、截物资,

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现代作家刘知侠以他们为原型

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

并逐渐被搬上银幕。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供图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如今,

坐落于枣庄薛城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

以“铁道传奇英雄枣庄”为主题,

再现“飞车夺枪”“夜袭洋行”等传奇战斗。

经过全面升级,

纪念馆构建

“全沉浸演出+全实景互动”模式。

通过实景沙盘、影视剧目、互动玩法,

还原游击队员在津浦铁路线上

与日军周旋的英雄事迹。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展览的蒸汽机列车 王峰 摄

临山巅俯瞰薛城,

但见高铁如银龙穿行,

老蒸汽机车静卧纪念馆中,

历史与未来在此同轨,

车轮不息,

是这片土地对英雄最铿锵的应答。

沂蒙革命根据地:

沂蒙英魂,青山作碑

蒙山沂水,军民同魂,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1938年,

一句“派兵去山东”,

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

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

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人民的家园。

沂蒙红嫂纪念馆 王采怡 摄

位于革命老区临沂的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坐落着沂蒙革命纪念馆

和革命烈士纪念堂。

从“沂蒙母亲”王换于

到“沂蒙红嫂”明德英,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不是口号,

是沂蒙人民浴血奋战的日常。

面对这片红色故土,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

“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

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剧目 王采怡 摄

如今,

沂蒙抗战的沉浸式体验也在网络出圈。

你可以来到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

在沂蒙故事里“跟着团长打县城”,

用生动鲜活的呐喊触摸历史的温度。

潍县集中营:

跨越国界的抗争史诗

虞河畔的青砖红瓦间,

藏着一段跨越国界的抗争记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1882年始建的乐道院,

被日军改造成西方侨民集中营。

2300多名外国侨民在此被囚,

其中包括327名儿童。

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

也曾在这座“敌国人集团生活所”里

度过暗无天日的时光。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梁犇 摄

铁窗隔不断正义的火种,

中国民众冒着生命危险,

给营内送去食物、药品与情报。

恒安石的成功出逃,

正是军民联手营救的缩影。

那些悄悄传递的物资,

是黑暗中最亮的星,

照亮了国际主义的微光。

如今,

7座欧式建筑组成的旧址博物馆,

用数智魔镜与VR设备,

让参观者“穿越”回斑驳木门后的岁月。

2021年,潍坊因这片遗址

成为中国第二座“国际和平城市”。

昔日的苦难之地,

已化作警示战争、呼唤和平的坐标。

观众参观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复原沙盘。梁犇摄

从台儿庄的残垣血火,

到铁道游击队飞驰的钢轨,

从沂蒙山乳汁哺育的信仰,

到潍县集中营里的跨国守望,

这一路,

是泥土里长出的脊梁。

红色齐鲁的热血故事还在续写,

走一遍,才懂山河何以无恙。

记住,方知来路滚烫。

编辑:梁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