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3月28日电(董小军)时下,走进临沂市莒南县道口镇后介头村三青人才张际伟的石膏彩绘娃娃共富工坊,村民正分头忙着活石膏粉、装模具、晾晒、拆成品、精工去毛边、产品检验、成品入库、网络直播、快递发货等各环节的工作,现场还不时走进前来采购商品的客商和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
这是自今年以来,道口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打造共富工坊的一个生动案例。据了解,该镇聚焦“产业富民、就业惠民”目标,遵循“村集体+共富工坊+村民”创业模式,通过集体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延伸链条,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党组织牵线搭桥点燃创业“新引擎”
“大家在装橡皮泥时不但要掌握好量,更好注意色彩的搭配、装饰品的安放位置,保证同批次产品的美观统一。”道口镇座花塘村党支部书记、橡皮泥分装共富工坊的负责人高凤元认真地对就业村民进行着岗前培训。
为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道口镇党委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统筹整合各村闲置房屋、厂房、宅基地地等资源,动员本地企业、“三青”人才、“知联会”成员、“新联会”成员、道口籍在外人才及其他创业达人,因地制宜在各村分别打造了一批集技能培训、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共富工坊”示范点,形成“组织搭台、工坊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镇已建成特色共富工坊19个,覆盖手工制作、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领域,带动就业500余人,促进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共富课堂赋能激活增收“内动力”
“以前在家带孙子没收入,自打党支部办了柳编共富工坊,并免费开设共富课堂后,我在这里学会了编小筐的手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2800多块钱!”道口镇砖疃村的村民刘大婶一边编织柳条筐一边笑着说。
为提升村民就业能力,道口镇依托共富工坊开设共富课堂,邀请技术能手、行业专家集中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次,累计培训村民400多人,帮助农村群众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华丽转变。同时,道口镇党委还建立“党员先锋岗”结对帮扶机制,在日常工作中,由党员骨干带头传授技艺,帮助村民快速掌握生产技能,手把手地帮助群众实现由“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致富“新赛道”
今年3月7日,道口镇党委、政府牵头举办的一场特色产品展销会带火了该镇共富工坊产业,不但现场销售额达到2万余元,而且进一步扩大了道口镇共富工坊的知名度,当日达成订单30多万元。在党建引领下,道口镇将共富工坊与本地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小工坊”链接“大市场”。一方面,该镇深挖非遗文化资源,拓展柳编、刺绣、花馍、布老虎等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经营规模,通过赶大集、搞电商、办展销会等渠道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该镇依托本镇及周边地区果蔬和地瓜种植优势,建设农产品加工共富工坊,开发果酱、罐头、熟地瓜干等系列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道口镇的共富工坊正成为各村推动强村富民的一把“金钥匙”,徐徐打开了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共富工坊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集体有了造血能力,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创新引领和服务村民能力,凝聚了党心民心。道口镇还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共富工坊标准化建设、品牌化运营,探索共富工坊+乡村旅游、共富工坊+数字赋能等新路径,让更多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道口镇党委书记薛云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