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津浦铁路兴建而建成的中车山东公司,是中国中车旗下16家拥有百年以上发展历史的企业之一。为什么要在济南建设这个工厂?历经百余年的洗礼,这个工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与更迭?故事从一百年前建于清末的德式建筑群讲起。
泉城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老舍笔下唯美的时光里,一个建于清朝末年的建筑群落,娓娓讲述着一段百余年的历史岁月。这里就是中车山东公司所在地,被誉为济南工业文明的地标。
借款建厂——服务津浦铁路
1908年1月13日,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合同,向英德银行借款980万英磅,修建由天津至浦口的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以山东峄县的韩庄运河大桥为界,分南北两段进行。北段归德国工程司承建,南段归英国工程司承建。1908年6月30日在天津举行全路开工典礼。1912年全线竣工,全长1009.48公里。
为满足建成后的津浦铁路机、客、货车修理需要,在刚刚开始兴建的时候,即着手开始为建设修理工厂做准备。
1908年,津浦铁路南北两段各设机厂,南段设浦镇机厂,北段设济南机厂。济南机厂即为中车山东公司前身。
是年,24岁的赫尔曼·费舍尔来到济南。这个刚从德国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在德国还没有任何名气的年轻建筑师,就是济南老火车站的设计者。济南老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1992年被拆除。费舍尔同期设计的作品还有中车山东公司德式建筑群,除一座被拆除外,其余三座保留完好。其中一座曾是工厂第一任厂长——德国人道格米里的办公楼,于2010年改建为厂史馆。另外两座,一座原为道格米里的寓所,一座原为高级职员的寓所,现作为公司办公楼依然在使用。
2012年12月、2016年10月,一个名叫西维亚的德国女子,两次跨越大洋,携夫追寻祖父足迹,辗转来到中车山东公司,看到祖父赫尔曼·费舍尔一百年前设计的德式建筑群,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并提供了厂史馆早期的照片,让这座日耳曼风格的建筑穿越百年历史,回到缘起。
1909年,德国工程司进驻距济南城西三公里的大槐树庄,开始建厂勘探、设计和筹建工作。1910年,正式开工兴建。1913年4月1日,“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建成并正式投产。刚建成的工厂占地面积574121.25平方米,工人411名,设备82台具,在津浦路同时期建成的三个工厂中,设置规模居首。主要工作是修缮津浦路北段的机车车辆,制造机客货车配件及车务、工务设备上的机械用品。
自建厂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工厂先后由德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本、南京国民政府经营管理,在政权更迭、战争内乱中惨淡经营,举步维艰。
奋发有为——与新中国共成长
1949年到1992年间,工厂业务以蒸汽机车修理为主。在此期间,创造并保持了年修理蒸汽机车545台、累计修理蒸汽机车14402台的全路最高纪录,被誉为“万国机车都能修”的铁路工厂。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27日,工厂工人便积极报名复工,并积极响应中共济南特别市委“军队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号召,不惧国民党对工厂的轮番扫射和轰炸,点起千百个烘炉,抡起铁锤,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中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一批批急需的道钉、铁道夹板迅速送往前线,使铁道线飞速修复。1949年4月21日,为了庆祝江南人民解放,响应济南铁路管理局关于死车复活的号召,全厂职工动工抢修一辆废弃多年的机车,经过9天奋战,胜利完成抢修任务,并将它命名为“江南号”。该机车参加了当时济南铁路管理局所属四个工厂(青岛、浦镇、济南、九龙岗)机车修理质量评比,被授予“技术先锋第一名”称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一天,工厂召开了第一次青年代表座谈会。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机车场的周德乔提议利用业余时间,从报废的机车里抢修出一台“新中国号”火车头,作为工厂青年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礼物。提议得到了与会青年代表的热烈响应。客货车场立即表示,他们也要修复一辆“新中国号”二等客车,让“新中国号”机车永远拉着“新中国号”客车跑。
在周德乔等一众青工的带领下,全厂职工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大家昼夜不休,轮流干活抢工期,手碰破了,用布一缠,头疼脑热,咬牙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为了赶时间抢进度,20多名青年职工干脆把行李搬到厂里,晚上就睡在公事房的桌子上或者正在修理的客货车棚里,并表示“‘新中国号’一天修不完,不出厂,我们就不回家。”就连平时不爱干活的一些老职工也受到感染,天天和青年人比着干。看到职工们的工作热情这么高,工厂领导高兴之余又担心大家身体吃不消,想尽各种方法劝大家休息,甚至偷偷地把电闸拉了,强迫大家去休息。可是大家看领导走了,又偷偷地溜回来,继续干。
工厂工人业余时间抢修“新中国号”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济南铁路局,各单位职工纷纷自发捐出工资,购买各种慰问品送到厂里,香烟、糖果、水果、胰子、手巾、锦旗、信件……源源不断,更激发了大厂职工的干劲。
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新中国号”机、客车很快恢复了雄姿。11月17日,工厂隆重举行“新中国号”机、客车落成典礼,轰动一时。
解放初期,中国铁路线上跑的机车大部分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波兰、美国等国家生产的众多型号的蒸汽机车,公司承修过各种型号的杂型机车。这些机车受战争、撤退、搬迁等影响,大部分没有齐全的设计资料和生产图纸,给技术准备、生产安排带来很多困难。但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多修车修好车支援国家建设,工厂干部职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时机,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机车修理的硬功夫,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杂型车图纸、配件和模型,被誉为“万国机车都能修”的工厂。
转产货车——赢得“济南厂速度”美誉
上世纪80年代,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修理蒸汽机车为生的铁路工厂,面临产品调整的残酷现实。工厂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迅速决策形成共识:转产铁路货车,为国民经济尽快搞上去贡献力量。
1993年,是公司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她实现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转变,由修理蒸汽机车转为新造货车,实现了大型企业主产品结构调整、新老产品平稳过渡、转产不停产。自1993年转产改造到1995年一期工程圆满结束,短短三年时间,工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三次到工厂视察的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用四句话概括了工厂转产改造的成绩:上得快,变化大,管理严,质量好。“济南厂速度”在铁道部传为佳话。
世纪轮回——“中德故事”的反向续写
114年前,清政府向德国借款修建了工厂。今天,这一历史故事有了精彩续集——公司研制的铁路货车从这里出口到法国、德国。
2012年,公司研制的首批铁路罐车出口法国。这是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以来,欧洲发达国家首次迎来欧美以外的铁路装备产品。凭借法国罐车的完美制造,成功取得了欧盟认证公司颁发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指令(TPED)证书以及国际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协定(RID)认证证书,具备了向欧盟27个国家出口压力罐车的资质,同时也具备了向45个RID规则签约国出口的资质,这在中国是第一家,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制造企业之一。
2018年4月,中车山东公司与德国DB公司签订铁路运输车供货合同。这是德国DB公司首次在欧洲以外采购铁路货车整车产品。2020年首批交付的德国DB货车实现批量商业运营后,2021年,DB公司又追加了300组整车订单,这也刷新了中国铁路货车出口欧洲的单笔最大订单纪录。
一百年前德国人在这里建厂,到如今我们向德国出口铁路货车,中车山东公司圆梦世纪轮回。
追风逐梦——跨越两条铁轨拥抱“新时代”
面对铁路货车市场“天花板”效应和市场需求急剧变化的状况,着眼未来出路,顺应时代发展,立足长远谋划,中车山东公司再次“谋变”——勇敢跳出“两条铁路”思维,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毅然决然地进军风电产业。
2009年1月,风电产业落地济南,自此,济南高新区,围子山下,一群拓荒者、奋斗者开始了清洁能源新领域的创业。十余年来,公司在风电市场厮杀的洗礼中成长,敢闯敢试,把握客观规律,谋求企业发展,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取得市场突破和商业模式的拓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吉林松原,山东济南,两地虽然相距1500公里,但因为风电,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021年11月7日,中国中车与吉林省在北京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松原投资建设风电产业制造基地,由中车山东公司牵头建设。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是松原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也是中国中车多极化发展的重大产业布局。项目在2021年立冬之日签约,数九之时推进,2022年孟春之月开工,仲夏之际投产,百天签约开工、百天成品下线,展示了“中车速度”,彰显了“中车人精神”,意义非凡。
今天的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园,一片繁忙的生产场景,一台台印有醒目CRRC标识的风电整机从这里出发,奔赴星辰大海。
百余年来,中车山东公司跨越千山万水,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一路走来,走向新中国,走向新时代。未来,中车山东公司仍将跋山涉水,满怀激情地拥抱战新时代,让百年工业文明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