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正文
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聊城茌平不断向“高”
2024年05月17日 10:46 来源: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聊城市茌平区,因茌山之平陆而得名。虽地处鲁西平原一隅,茌平却志向高远。茌平以“鲁西领跑、全省先进”为目标,连续上榜“中国地级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并且位次不断前移。

  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茌平是如何做的?

  工业攀“高”

  电厂“吃”进高硫煤,排放却比“超低”还低

  “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的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分别是35mg/Nm3、5mg/Nm3、50mg/Nm3,实际排放分别是二氧化硫0.001mg/Nm3,粉尘0.690mg/Nm3,氮氧化物31.607mg/Nm3。”近日,在信发集团信源公司电厂,监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的排放数据对比令人印象深刻。电厂高效超临界机组,“吃”进的虽是高硫煤炭,但污染物排放却大大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在信发集团整个产业体系中,热电居于核心位置,也是耗能排放的大户。信发集团投资300多亿元进行设备升级,关停15台低效能燃煤机组,新建9台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发电煤耗仅248克/千瓦时,比业内均值低20%。

  源头上节能减排,终端则变废为宝。在信发集团,一粒石子被梯级利用6遍,最终变为石膏板,经济效益增加了十余倍。“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的物料都能吃干榨净,实现了‘出灰不见灰、出渣不见渣、固废变资源’。”信发集团副总经理张怀涛介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年减少固废存量1400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茌平第二产业一家独大,是著名的“铝城”,面临着能耗强度高、污染排放大的难题,在“双碳”大背景下,如何答好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这道必答题?

  茌平区委书记孙荣军说,茌平狠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污染防治,投资近100亿元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9个,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推动铝电、化工等产业建链成网,形成了能源、有色金属、化工、生态环保四大循环产业链条,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2.6%;在全国首期碳排放交易中,茌平区碳排放指标交易量1407.6万吨、占全国的7.4%,交易金额7.43亿元、占全国的9.1%。

  乡村谋“高”

  农村联合发展,62个新村集体收入全部超50万元

  初夏,茌平区肖家庄镇枣乡新村的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里,绿意盎然。依托大枣产业,这里办起了旅游文化节,昔日默默无闻的乡村成为了周边的热门打卡地。

  圆铃大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形似圆铃,在茌平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独具风味的特色农产品却卖不上价去。

  变化要从枣乡新村的成立说起。2021年,8个有大枣产业基础的周边村联合成立枣乡新村。通过“新村党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圆铃大枣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圆铃大枣的品牌越来越响,零售价格从每斤2—3元涨到8—10元。

  “新村成立前,各村各自为战,大枣产业一直不温不火,如今,枣乡新村的大枣产业年营收增长至去年的960万元,比新村成立前翻了3倍多。”肖家庄镇枣乡新村党委第一书记刘超说。

  茌平地处平原,村庄多、小、散,不利于资金、资源、政策的集中投放。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茌平将全区732个行政村优化调整为62个新村和26个社区,针对新村创新推出组织联建、经济联盟、机制联动、便民联享“四联”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进程。目前,茌平62个新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的新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通过成立行政新村,连片发展,既可以让发展基础好、治理效能高的村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整体谋划,错位发展,对乡村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

  服务向“高”

  迈入“高铁时代”,在软环境上下更大功夫

  2023年12月8日上午11时11分,G9226次列车驶入茌平南站,缓缓停靠在站台。当天,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茌平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目前,茌平南站的日均客流达到1500多人次,最高峰时达到近5000人次。”茌平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光达表示,高铁给茌平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高铁开通只是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带来发展,还需要自身做好准备。”董彦岭认为,济郑高铁的开通,为茌平发展提供了交通优势,增强了发展后劲,但茌平还要在软环境上下功夫,牵住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发挥高铁的乘数效应。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茌平与济南、郑州等大城市的定位、功能和产业布局大不相同,完全可以实现错位发展、互动发展。”孙荣军表示,当前,茌平重点在产业转型升级、平台载体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准备并寻求突破,正抢抓茌平纳入济南都市圈的重大机遇,全面深化与京津冀和济南的沟通合作,力争把济郑高铁的优势用足用好。

  算好“低碳账”,走好“振兴路”,抓住“新机遇”,茌山之平陆,鲁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正在崛起。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修从涛 刘玉凡 胡磊)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