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云鹤 张珈玮 报道 青岛崂山区,技术保障人员正在“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无人机自动化机场检修设备。
伴随着急促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既定路线飞到张村河沿线工程项目指定高空点位作业,实时将监控画面传到后台并形成数据;另一头,青岛市崂山区城市管理局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张宗浩很快就收到了推送信息:提醒其负责巡查的工程项目可能会产生扬尘问题。他立即将情况推送到各个项目方督促其整改。
这是崂山区“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的应用场景之一,是工业无人机低空智能应用方面的重大创新与探索。
无人机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工业无人机应用领域包括城市管理、应急救援、森林防火、农林植保等。根据《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正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5000亿元,届时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80%。
工业无人机潜力巨大,山东该如何发力?
想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分一杯羹很难
放眼全国的无人机产业,深圳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聚集了大疆、科比特航空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消费级无人机企业。据统计,目前,广东的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基于如今的市场情况,想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分一杯羹已经很难。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场景应用还是无人机的生产制造,山东早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工业级无人机市场潜力无限,可以说山东找准了发力方向。”山东航空学院无人机研究所所长马玉猛认为。
对整个无人机产业来说,应用场景是稀缺资源。马玉猛认为,在这一点上,山东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山东有海洋、陆地,有山林、平原,又是农业、工业大省,应用场景丰富,“抓住这种天然优势,创新更多应用场景,或许会成为拉动山东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另外,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产业基础雄厚,为无人机的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阳曾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等优点,已成为无人机主力结构件材料,芳纶纸也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的机体外壳等;光大证券在近日的一份研报中提到,光威复材是低空经济赛道里的重点企业。作为国内碳纤维的龙头企业光威复材,是威海的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而烟台的泰和新材、民士达两家上市公司,则是芳纶纸制造商。
不少市规划建设无人机产业园
提到无人机应用,很多人脑海中可能呈现这样的画面:一名专业飞手手持遥控器,操作着一架无人机进行空中作业。
可在青岛崂山区,“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想象。在崂山区电子政务和大数据中心指挥大厅大屏上,由无人机自动化机场构成的20多个无人机分布式集群如同一张网,将崂山区进行了全域覆盖。当无人机自动化机场接收到不同指令后,无人机会自动从舱内起飞,飞到指定点位进行作业,成果自动生成。
平台建设之前,崂山区电子政务和大数据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林海在调研时,当地应急部门一名负责人曾向其感慨,无人机在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实际应用中却障碍重重。比如在森林防火中,他们即使购买了无人机服务,但因经常半夜出任务,很难招到飞手;即使有了飞手,也存在作业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随着无人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痛点问题也逐渐显现:飞行作业门槛高、集群调度效率低、行业应用不智能、数据处理成本高以及业务成果不融合等。
林海介绍,通过“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全自动、智能化采集城市信息,并且多部门可实现共建共享,降低重复采集,提高数据利用率。平台自去年建成以来,已为多个部门提供了飞行服务,飞行次数1600多次,飞行时间达到25000多分钟。这是工业级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崂山区也成为省内首创、全国较早实现无人机智能化应用全域覆盖的城市。
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工业无人机项目正不断落地。“我们产业园已经引进整机制造企业3家、零部件制造企业5家,覆盖了上中下游产业链。”负责产业园招商的滨州中海新能源新材料园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柳介绍,产业园主要聚焦工业级无人机的细分领域,比如无人机石油管线巡检、农林植保、森林防火等。
刘柳介绍,航空航天产业园主要依托滨州魏桥集团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的航空宇航中心组建,可以为无人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比如,我们规划建设了5个高等级的工程仿真验证平台,单是设备投入就高达5亿元。这些平台是无人机研发特别需要,但是单个企业又难以自己建设的。由此,吸引了整机、关键零部件企业进驻,它们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滨州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杜玉杰曾担任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院长,他介绍,滨州通用航空产业起步较早,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厚实,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当前,滨州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专门成立产业专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速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区。
据了解,山东不少市都已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无人机产业,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航天宏图无人机生产基地、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等。
顶层设计、研发能力需加强
进入无人机行业多年的青岛云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亮表示,目前,从整个山东的无人机产业来看,无人机的应用服务企业居多,自主研发企业相对较少,缺少头部企业。
马玉猛也坦言,山东的无人机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可以加强顶层设计,在研发制造、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
前段时间,省工信厅等16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山东将充分发挥资源要素优势、产业先导优势、场景应用优势,推动无人机产业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无人机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具备山东特色的无人机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在王亮看来,《方案》出台得很及时,给了业内很大信心,相信未来几年,山东的无人机行业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当下,无人机已经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德军认为,山东要发展低空经济,就要把产业发展根基夯实,建立山东低空经济产业图谱,摸清家底。他表示,一方面要打通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产业链;另一方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例如低空物流、私人飞行、应急服务、医疗服务、低空旅游等,拓展公共服务和商业应用场景。
杜玉杰认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施力,尤其是加强顶层设计,“可以借鉴国内有关省份思路做法,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办法,形成‘省级层面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培育引导、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格局。”
发展低空经济,人才是关键。杜玉杰建议,可借助山东航空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合作,强化科研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
(记者 刘云鹤 张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