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震 摄影记者 王锋 徐超
责任编辑:刘克
济南凌晨4点的菜市场里有什么?有忙碌与疲惫,亦有踏实与信任
凌晨4点,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内亮如白昼,蔬菜批发商将整包蔬菜搬运到零售商的货车上。
人们说,凌晨的菜市场里藏着故事,在这里能找到读懂一座城市的方式。那些市井民情,临摹着城市性格,散发出烟火气息,无数疲惫的影子里,藏着数不尽的爱与梦想。那些忙碌的人,在城市醒着的时候选择坚守,在城市睡着的时候选择营生,等攒够了星辰,便给家人带去漫天的浪漫。
菜市里的老张,用档口支撑着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只要闲不下来,他就能不问黑夜白天,奔赴以家为名的未来。当太阳东升,天光洒下来,总有人会到这里买走老张的一袋梦想,就如同老张也一定会在某一天攒够星辰,将热望变成现实。
12月5日凌晨5点,商贩来到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进购蔬菜。
老张的生意与生计
12月1日凌晨3点,在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门口,货车灯光刺破了黑暗。加紧步伐的商贩,行走在货车装载的声音里,一头撞进冬日的冷冽,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老张的档口位于市场的西南角,零下7℃的低温下,他裹着棉衣,戴着一顶毛线帽,档口上悬着的灯照在他的办公桌上,余光淌进一旁的泡沫箱里。他时而对着手机发送语音,时而撕下几张纸,飞速地记起来。纸上是当天客户要采购的菜品清单,单价、数量、总价,老张一一罗列,字迹规整,每写好一张都会夹在塑料板下。看到记者,他猛地抬起头来,热情地打招呼。
老张全名张国明,济阳人,今年50岁,半辈子都在与青菜“打交道”。30年卖菜生涯,他的作息固定却又“混乱”:傍晚7点入睡,4个小时后醒来,来到菜市场,理货、分货、称重、记账……一直忙到下午2点。
粗略估计,老张的档口面积大概有30多个平方米,能容纳上百种菜品,档口里新鲜的蔬菜多是从寿光运来。马蹄肉、板栗、干葱头……老张一边展示一边介绍,他的客户来自食堂、酒店、超市,忙的时候他会专门雇两个伙计,帮客户把订的菜运到市场门口。
“干这行得有耐性,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乐意干。”老张说,自己的年纪已经不适合转行了,但好在用半辈子摸清了卖菜的门路,菜市场是他养家糊口的地方,是“生活所迫”,但也足够支起一家人的生活。昼夜颠倒的这些年,他把小三轮换成了电三轮,档口也从一个拓成了两个。他娶了媳妇,有了两个孩子,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老张的档口是和妻子一起经营的“夫妻档”,夫妻俩搭手生意,牵手生活。如今,老大已经顺利毕业进入职场,老二正在上初三,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一家人生活有条不紊,但老张却说,总觉得欠了孩子什么,“虽然经济上能支持他们考学、成家,但是陪伴确实太少,和孩子的感情就没有像别家那样那么好……”老张把眼睛低了下去,又抬了起来,“不过现在好多了,孩子大了知道体谅咱,一休息就往这跑。”
这么多年,累吗?老张笑了笑说,只要自己不闲下来,累啊、苦啊,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忙得什么都不知道了,时间就会过得特别快。”老张说,他也想过“退休”的日子,但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老大成家、老二上学,当爹的必须包揽下来。
说这话的时候,老张的眼睛弯成了一座桥,空气里有新鲜的味道。
12月1日凌晨4点,张国明在摊位上整理新鲜的菜。
一半生活,一半烟火
凌晨5点,天光依然没亮,市场已经开始有了客流。有人忙着挑选蔬果,筹划着给家人烹制一顿美餐;有人绕着市场来回跑了两圈,一兜兜的菜就塞满了车。挤满一整箱货车的大白菜看起来很壮观,规整排列的水果萝卜让人忍不住想凑近闻闻,剁肉的声响,称重器上跳出的数字……那些久违的生活气息,从这里出发,幻化成舌尖上的万千滋味,最终成为世界上最简单却也最珍贵的美好和爱。
菜市场里,一半是生活,另一半是烟火。这里能找到许多和老张一样的人,他们怀揣各自的心事,却最懂时间和昼夜的珍贵。
刘杨在附近经营着一家东北菜馆,凌晨5点,他会准时到菜市场里采购。他说,“看得见摸得着”的菜买起来更踏实,作为食品经营者,在挑选食材方面,他不敢也不能有半点马虎。
王成是一名菜贩,每到这个时间点,他都会和媳妇一块到市场进货。夫妻俩悉心“选品”,货比三家,每天都期待着满载而归。一辆小货车虽然已经开了七八年,依然能好好地行驶在路上,如同夫妻俩为碎银奔波的日子,或快或慢,都一直向前。
开货车的师傅说早班来拉菜能挣得多一点,骑三轮车运菜的大哥说打点零工能多一份收入,一拨又一拨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成为城市的眼睛,每天伴着星辰苏醒,临摹出城市最朴实的肌理。正因为这些人,菜市场饱食人间烟火,钢筋水泥的生活才变得有血有肉。
“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的,装扮得很好,但菜市场想装都装不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这样说道。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菜市场。看着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作家汪曾祺曾在《做饭》一书中写道。
菜市场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与商场、酒店的光鲜亮丽相比,这里显得熙攘、嘈杂,却也因此更加鲜活、热烈。乏了、倦了,有人干脆趴在摊桌上小盹,苦了、累了,有顾客来他们还是会笑脸相迎。菜市场里的交流,简洁明了,多重就是多重,几块钱就是几块钱。有人用疲惫换温饱,用狼狈换生存,但他们都是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坚守在一方土地,城市才显得“有声有色”。
来蔬菜批发市场进货的零售商满载而归
正视冲击,依然坚守
“你看,现在连老太太都习惯用手机买菜了。”采访时,老张说了这样一句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社区团购等形式的兴起,给传统菜市场带来了一些冲击,到线下买菜的人变少了,菜商菜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事实上,社区团购作为一种新型购物模式,其便捷性、优惠性和互动性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线上买菜,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下单,避免了人群拥挤和选购时间长等问题,客观上节省了各项成本。
然而,在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上,社区团购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菜市场。菜贩们普遍认为,“看得见摸得着”是传统菜市场的优势。此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到菜市场选购菜品,让生活更具“仪式感”,消费也更有亲和力。
劳务市场里的早餐摊凌晨4点就出摊,为务工的农民工提供热腾腾的早饭。
怀揣热烈,亦要正视困难。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蔬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长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连续多年承担城市蔬菜市场保供任务,保障市民“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同时通过系列举措,确保蔬菜产品价格平稳。我们在市场明显位置都设有公平秤,坚持维护消费者权益。”王长勇说,在产品质量方面,市场方通过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每日抽检等方式,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
能看到的是,传统菜市场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从菜市场建立之初,我们以溯源产品为开端,积极与电商公司、配菜公司对接,探讨出一条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模式。”王长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假期,许多地区出现了年轻人打卡菜市场的现象。“年轻人爱上菜市场”“城市漫步尽头是菜市场”一度成为热搜词条。业内人士分析,菜市场“出圈”背后,是年轻人返璞归真的“精神寻根”,“根”则是城市性格、风土人情、市井味道这些最原始最本土的东西。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因此发现,一蔬一饭才是生活的本味。
12月5日凌晨5点半,58岁的王永明与多名工友一起搬运整包的蔬菜卸车。
这也为传统菜市场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作为菜市场本身,只要服务市民的初心不变,就能牢牢“拴住”街坊邻里的心,守住方寸烟火之地,更加从容地应对冲击。
离开菜市场前,记者回望那些热闹的灯光和川流不息的人,这里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天光微亮,菜市场的故事还有很多,当你缺乏动力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听一听,或许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