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小戏小剧”能否唱成文旅“大戏”
2023年07月10日 09:28 来源:山东宣传

  中共泰安市岱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希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古戏台上的“非遗村晚”

  这句被世人奉为爱情圭臬的言论,时常出现在影视剧、书画作品甚至是人们社交平台的个性签名中,用来张扬个性、标榜爱情。

  可你知道吗?这句颇具现代爱情观的言论出自400多年前的传奇剧本《牡丹亭》。

  那时的剧作家早已通过戏剧,传递自己的人文主义情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个性解放。

  观《牡丹亭》便知相思莫负三生路,看《锁麟囊》皆惊叹于人生的峰回路转,连大文豪鲁迅先生也久久不能忘怀儿时赵庄的“社戏”……

  经典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连结着人们共同的情感,跳出时间,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

  谁都承认,戏剧是文化宝藏,但纵然古酒醇香,依然需要新酒新酿。

  如何让更多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并培育成一方旅游资源,泰安市岱岳区的戏剧“新醅酒”是一种有益尝试。

  盘活文化资源,做好结合文章

  岱岳区大汶口镇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小镇,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在这里。坐落在小镇的山西会馆古戏楼如今热闹非凡。

  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院戏楼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清末民国时为山西官员、商贾等休憩消遣专用,普通百姓难以企及,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繁盛。

  近年来,当地把盘活戏剧文化资源与文物的保护利用相结合,古戏楼实现了“蝶变”。

  “四十年了,终于又能在这看戏了。”《墙头记》演到第四场,老人正好抽完了一袋子旱烟,谈起了古戏台与自己的往事,眼睛里泛出些许泪光。

  在今年暮春时节举办的泰安市首届大汶口古镇小戏小剧节上,《墙头记》(山东梆子版)被搬上了山西会馆的古戏楼。

  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本宁静的街道,忽然热闹起来,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携家带口前去捧场,眼中满是激动和期待。

  传统戏曲竟有如此吸引力,群众的心之所向说明了一切。

  要真正盘活基层文化资源,就要做好结合文章。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文物”。

  改革开放后,出于保护的目的,古戏楼被闲置。要让戏楼重新回归原本的作用,就要在保护历史文物时代感的同时,善加利用。此外,用优秀文艺反映生活,让历史文物融入现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物和文艺的双重盛宴。

  大汶口小戏小剧节活动,除了在山西会馆举办“非遗村晚”外,还有泰山皮影戏、梆子戏、宁阳木偶戏等重点戏曲非遗项目的沉浸式、互动式展示展演。

  这些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曲目是戏剧的“活文物”,古老的艺术形式经过创作者的加工,恰如其分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戏剧《卖婆婆》既是山东梆子戏,又是现代小剧,讴歌了新农村的真善美,情节起伏跌宕,观者无不泪目。

  这种非实物形式的“文物”活化在大汶口镇的小戏小剧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文化中来,到经济中去

  小戏小剧,其实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具有容量小、篇幅短、节奏快的特点。戏和剧虽“小”,但在一个个故事里包含着“大情大爱”。

  比如《墙头记》讲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老来难故事,但其内核是让人感悟中华孝道。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极具生活化的故事,更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

非遗集市

  小戏小剧大受欢迎,下一步如何“出圈”,为当地经济助力?当地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戏小剧节期间,“考古之旅”“手造市集”等活动相继展开:

  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两侧,在古镇街道路旁,琳琅遍布着泰安地区久负盛名的文创产品、农副产品,同时还有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集中展演展卖。

  一气呵成的陶艺拉坯和行云流水的茶道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的大汶口花边伞映着阳光明媚起来……

  文化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大汶口镇的小戏小剧就是个文化荟萃的成功例子。管理学中有木桶效应,无论是戏剧还是手造非遗,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补足短板形成一体带动,才能实现文化的“丁达尔效应”,点亮文化之光的通途。

  据统计,两天的大汶口古镇首届小戏小剧节,吸引游客3.6万人次,直接拉动地方综合消费35万元,实现了“从文化中来,到经济中去”。

艺术团在山口镇“泰山佑”演出

  以戏彰文,以文促旅,“大汶口模式”也影响辐射了周边地区。山口镇的“今山口艺术团”不仅将“一村一年两场戏”唱在田间地头,更是将舞台搬到了位于山口镇的岱岳区“山东手造·礼遇泰安”展示中心。山口镇戏剧和手造“强强联合”,不仅“文化乐民”,更“文化利民”。

  敢想敢创,文旅“有戏”

  戏剧和文物结合了,文化和经济联动了,要把这些长久延续下去,就要靠“底蕴”,这就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与营造。

大汶口镇首届百合节

  6月3日,大汶口镇“看过小戏小剧 又遇百合花开”首届百合节在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拉开帷幕。

  考古遗址边种百合,百合丛中唱大戏,可谓别出心裁。

  大汶口文化遗址景区享誉中外,穿梭千年,呈现给世人的有上古先民的智慧,更揭示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境界;几千株百合竞相而开、不同戏曲的高歌浅吟,都给传统景区带来了新的机遇,扩展了景区的文化丰度。

  同样靠“戏”驰名的泰山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也在创意上下了很大功夫:“老葛戏台”仰望“故乡的云”“故乡的月”。欣赏完汶河大鼓经典唱段,沿山路十八弯“乘胜追击”“故乡的月”沉浸式演出,又是另一种文化体验。

“故乡的月”演出

  在剧目的选择上,既有经典唱腔又有现代曲目,既能给予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满足老年人爱看戏的情怀。

  开展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山东是认真的。2022年,在全省深入开展创作演出工作基础上,山东组织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全省各地组织“大擂台”一千余场,参与群众约29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群众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参与度。今年,山东又启动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全省巡演活动,且活动已被纳入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重要内容,将巡演2万场次以上。

  本质上来说,小戏小剧创演推广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目的是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能否以“小戏小剧”为骨架,搭建更大的舞台,唱响农文旅融合“大戏”、推进乡村振兴,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显然,岱岳区抓住了这个机会,不断拓展“小戏小剧”的内涵和外延,也成功将之打造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抓手。

  “小戏小剧”的未来,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