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艺—正文
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
2022年11月23日 10:36 来源:农民日报

  郭少雅

  “因为菜卖不出去,大面积种植,又没有客商来收,我们采取了没有办法的办法,直接把它给毁掉了。”近日,一位山东曹县农民遭遇“芹菜卖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共鸣。视频中,农民低头看向已经犁平的土地,计算着有将近十万斤蔬菜就这样被毁掉的场景,看着令人心疼、也令人心酸。

  初冬时节,本应是蔬菜紧俏、购销两旺的好时节。曹县蔬菜为何在地头就遭遇卖难?

  据相关媒体报道,虽然并没有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但能够进入曹县韩集镇拉菜的货商却寥寥无几:凡是外地来拉菜的车,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报备,而郑州和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过不来;凡是本地货车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疫情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七天”。如此,曹县蔬菜的“出县”之路自然阻碍重重。

  曹县蔬菜面临的窘境并非孤例。近期,多地都有蔬菜滞销的现象。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不少地方的网友反映,自己家乡的蔬菜也正遭遇卖难,为了腾茬种小麦,一些农民只能忍痛将绿油油的蔬菜直接毁在地里。而来自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头价与市场价走势“背道而驰”,一些品类的蔬菜地头价从一元跌至几毛、甚至几分,而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上涨了9.03%。调查报告列举的诸多原因中,“货车司机在检查站排队时间过长,核酸过期重采重排”位列其中。显然,疫情中的“交通梗阻”已经成为蔬菜滞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疫情时期,诸多不易。当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从整体来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到一时一地,“梗阻”是否可以尽量避免和减轻?日前发布的“二十条”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就是在与病毒斗智斗勇中迭代升级出的最新版“疫情防控指南书”,为科学精准地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需要更加精准的落实。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外地客商拉不了菜的情况,交通运输部已有明确规定,严禁以车籍地、户籍地为依据,或有涉疫地区行程为由限制货车通行。针对检查站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交通运输部也明确了货车通行“即采即走即追”的要求。简单地说,货车前来运菜,司机只需采集了核酸样本即可继续前行,连核酸结果都不用等。更不能因为是“外地车”,就要区别对待、层层审批。

  我们应当有更具有人情味和创造性的办法。11月19日河南省专门出台了十条措施助农卖菜,不仅严禁“层层加码”,多措并举帮助菜农对接销路,还创新了“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以多次往返”的办法。可见,落实“二十条”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开个会”“读一读”,而是深入把握、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据悉,曹县也正在结合本县情况,调整防疫措施,全力畅通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效果如何,值得期待。

  我们应当有更大的责任感和担当。有人可能会说,疫情多变、病毒狡猾,基层治理力量有限,一辆外来的货车就可能带来一个安全隐患,到底是一家的菜卖出去重要,还是一县的疫情防控更重要?但是疫情防控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关系着一连串具体的工作链条,环环考验着一地基层治理的精细度,更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作风。如果说,在疫情发生之初,这样的要求是对基层政府的一道“附加题”,那么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积攒了足够多的斗争经验之后,这已经是一道“必答题”,是基层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回过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遭遇困境的菜农声音嘶哑哽咽,令人心酸。要知道,数以十万斤计的蔬菜毁在地里,就是农民一年的光景掉在了水里,就是农民的泪流在了心里。今年的就业压力大、外出务工难,回乡种地是不少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据调研,今年一些地方的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在种菜方面的投入也增加了。疫情之下消费萎缩,本来就给蔬菜销售带来一定压力,更需要地方有关部门能多多帮一把。

  当然,这绝不是说只要经济不顾防疫,更非意味着要“躺平”、当甩手掌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我们既要杜绝“一封了之”的做法,也要防范“一放了之”的倾向。任何执行上的不精准、不科学,最终都会由当地的老百姓为之埋单。

  市民要吃菜,农民要收入,农时也不等人。我们要齐心协力、科学防疫、多措并举,给运送蔬菜的车辆多开“绿灯”、少添“梗阻”,让田间新鲜的蔬菜热气腾腾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让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勤有所得。一蔬一饭的相守之间,我们必定能穿越寒冬,春暖花开。(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