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山东获批中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自此全省上下展开了动能转换热潮。按照“三年全面起势、五年初见成效、八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奋斗路线,三年后的起势势态如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为山东做了研究,剖析出三年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细节和成果。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费洪平 邱灵 李子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产业门类齐全,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我国南北过渡、东西双向互济的战略节点,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有基础、有责任率先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高的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一直是山东发展的“心头之痛”。土地、能耗、环境容量接近“天花板”,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新老矛盾交织,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已进入“接续期”“攻坚期”。形势迫切、任务繁重。
三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坚定不移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全面领导,并作出全面部署,全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顶住动能转换的“阵痛”,坚决挤压水分、夯实数据,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深耕“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样板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发展环境、经济结构、质量效益、体制机制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坚定不移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总抓手”,在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始终保持全国第三的经济体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三年年均分别增长5.1%和5.8%,实现了“促转换”和“稳增长”的双重目标。即便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和5%,高于全国1.3个和2.2个百分点。
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围绕“去、提、增”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7年的7.7:42.7:49.6调整为2020年的7.3:39.1:53.6,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持续巩固,“十强”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50%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20%,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的30%以上。2020年全省7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5万亿,7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领,高水平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济南国家超算中心、青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积极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四不像”研发机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山东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是2017年的2.2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7年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5%,较2017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3位。技术“领跑”领域不断扩大,“蓝鲸2号”“蛟龙号”等“国之重器”世界领先,量子计算、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国。
坚持高质量发展,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山东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7年的9.5万元/人提升到2019年的11.7万元/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7年的6098.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526.7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质量品牌声誉稳步上升,全省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数量稳居全国首位。“领航型”企业加快壮大,2020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34家,比2017年增加55家;全省独角兽企业累计达到13家。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三年来,紧扣动能转换的难点堵点痛点,全面展开“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企“倒计时”改革、“亩产效益”评价、扩权强县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全省形成70多项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成果,累计削减省级行政事项4000多项,取消下放省级行政权力847项(次),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54.4%、42.6%、24.2%,企业开办时间由2016年的20天压缩到目前的1天办结,“一网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全面推开,“掌上办”服务事项突破2000个。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国工商联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进入前6强。制度改革创新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能。2020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1185.8万户,近三年累计新增47%。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坚持以双向开放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潜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放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转变,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经济外向度从2017年的28.3%上升到2020年的30.1%;2020年全省货物进出口额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7.3%,分别高于全国5.6个和13.3个百分点;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1%,高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国家战略平台集聚效应凸显,自贸试验区吸引注册企业4.6万家,青岛上合示范区现代贸易、区域物流、双向投资合作和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建设初现雏形。
坚持城乡区域和陆海统筹,“三核”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全力推动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烟台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深入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完成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启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济南、青岛、烟台三个核心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市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20年达到41.5%,比2017年提高2个百分点。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积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年来,山东统筹规划和加强对内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铁和公路网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7年全国第10位提升到2020年第5位,重回全国第一方阵;高速铁路通车里程从2017年全国第13位跃居前列;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北方地区首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集装箱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5.1万个,居全国第4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彰显。山东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18-2019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7.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从2017年的19.4%提高到2020年的30.8%、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017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11.9%,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全国首位,风电装机居全国第4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69.1%,高于2017年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14.8%。青岛、威海、日照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数量占全国接近三分之一。
三年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经济运行逆势而上,主要指标完成较好,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是科学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的各项举措是有力有效的,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实践成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