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新闻—正文
从“跟跑”到“领跑” 山东3.6%的经济增速说明什么
2021年03月01日 10:05 来源:中新网山东

  【编者按】山东是中国经济大省,近年来全省上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逐步摆脱一直以来的“大象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突如其来的世界性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冲击,检验着各地经济发展韧性。在这一年的经济统计中,山东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亮眼”,业界也对山东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下面这篇署名文章,我们可以略见一二。

 

3.6%——山东经济回升向好、表现抢眼的背后

中泰证券旗下齐鲁资管的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李迅雷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向好态势稳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在空前考验中交出了圆满收官“十三五”的优异答卷。全年经济总量为7312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实现由前两年跟跑到领跑的超越性转变,呈现出韧性强、动力足、质效高、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

  一是发展韧性持续增强。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山东第一时间成立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协同高效、落实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抢时间、赶进度、补损失,充分激发经济内在韧性潜力,全省GDP增速在一季度探底后,二季度开始全面企稳回升,进入三季度,积极因素加速集聚,经济增速快速回升,前三季度实现由负转正,全年延续稳步回升态势,呈现出“一季度冷、二季度暖、三季度进、四季度胜”快速强劲反弹态势。从行业复苏面看,除受疫情影响较深的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尚未转正外,行业增长面已扩大到97.9%,基本实现全面复苏。全省16个地市经济也全部转正实现“满堂红”,增速差距逐季缩窄,由一季度的6.0个百分点缩小到2.4个百分点,介于2.5%与4.9%之间,区域发展协同性明显增强。山东经济经受住了严峻新冠疫情、复杂外部环境、持续转型阵痛等多重压力、多重考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得以巩固,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放量提升。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5446.8万吨,连续7年超过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服务业加快复苏向好,工业生产恢复至历年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尤其是8月份以来月度增速连续5个月超过9%,为近5年来较高水平,为全省经济快速复苏提供强力支撑。补短板强弱项畅通内外循环,需求对供给牵引作用明显增强。消费加速复苏回暖,其中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步入快速增长通道,全年已基本恢复到上年水平。大项目投资增势强劲,投资稳健上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其中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提高到7.6%和6.9%。对外贸易规模创新高,实现进出口突破2万亿元,达到2.2万亿元,增长7.5%,其中出口增长17.3%,分列沿海主要6省市第2位、第1位。初步形成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良好开端。

  二是动力转换持续提升。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促升级、提质效,新兴产业扩容量、增规模,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实现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大力压减焦化、地炼过剩产能,全年压减焦化产能超过729万吨,退出地炼产能1176万吨,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超过7万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6%,高于全部投资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高端化工产业重焕活力,实现增加值增速由上年下降转为增长9.5%。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4.5%和19.6%;“四新”经济实现增加值占比达到30.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新经济投资持续加力,“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1.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8.0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加速崛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7.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务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66.2%,其中网购保税进口增长22.5%;跨境直购出口增长101.6%,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84.5%。

  三是转型质效持续推高。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创新能力加快迸发,30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基本完成布局,实现全省地域全覆盖。全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比上年增加868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数量居全国第3位。新增发明专利申请7.8万件,增长26.0%;发明专利授权量2.7万件,增长29.0%;PCT申请量达到2434件,增长38.1%。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2.4万件,增长23.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2.3件。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由上年的7.3:39.9:52.8调整为7.3:39.1:53.6,服务业仍是带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特别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逆势上扬、支撑有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工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碳纤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分别增长24.8%、35.3%、15.5%、129.5%和2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1%,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山东产业生态正不断优化,特别是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础细胞的企业,生产经营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41个行业中,有33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盈利增长面超过8成,其中有26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减税降负效应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5元,比上年下降0.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稳步提升,达到5.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全年全省处置不良资产2548.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延续去年“双降”态势。

  四是生态环境持续优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山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新能源布局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形势良好。全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4791.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0.1%,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长10.2%,占全省发电总量的14.3%,减少发电用煤310.2万吨。广开清洁能源供给渠道,全年净调入电量为1158.7亿千瓦时,天然气205.9亿立方米,分别突破1000亿千瓦时、200亿立方米重要关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14.2%,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突出煤炭、煤电“两大行业”做减法,煤炭压减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37061.9万吨,比上年下降10.4%,压减煤炭消费4312.7万吨,为完成“十三五”全社会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我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初步预计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4%,超额完成17%的下降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46μg/m3,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69.1%,分别比上年改善11.5%和10.4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二五”末改善37%和14.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目标。水环境整治有力,劣Ⅴ类水体、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全年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3.5%,优于“十三五”任务目标12.0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末改善20.5个百分点。

  五是百姓生活持续殷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抓好抓细抓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增强民生保障,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确保人民幸福安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因户因人开展精准帮扶,省标以下251.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改造贫困户危房15.9万户。滩区迁建工程基本完成,60多万滩区群众安居梦想即将实现。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10万人的目标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物价涨幅稳中有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平稳增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26元和18753元,分别增长3.3%和5.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33,比上年收窄0.05。民生社会领域投入持续加大,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8%,其中卫生和体育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5.8%和53.1%;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3.1%。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省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3046.2万人、1466.1万人、1822.1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78.2万人、100.1万人、111.3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590.4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0.1万人,基本养老参保率达到91.29%,列全国第2位。

  总的看,2020年山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赢”,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旺盛的活力,新动能加速集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奋力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晰了定位方向,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塑造了新优势,为实现“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开启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