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11日电(张婧 朱天麒)“老潘,你家福鑫又来看你了!”在莱西市河头店镇大沟子村,退伍军人左福鑫寒来暑往11年,用超越血缘的坚守,悉心照顾已故战友潘卫宁的父母。
故事的起点在2005年冬天,两个来自莱西的年轻人——左福鑫和潘卫宁,在奔赴西北服役的列车上不期而遇。“恁莱西的?”“俺也莱西的!”三言两语间,一段同乡战友情谊就此开始。
两个一见如故的莱西小伙,在部队里同吃同住同训练,潘卫宁爱说爱笑,左福鑫老实稳重,俩人性格互补。训练辛苦时,潘卫宁总能逗得全班哈哈大笑;左福鑫则像个老大哥,总能把大家的日常生活照顾妥当。训练场下,左福鑫把潘卫宁当亲弟弟护着,即便军旅生涯结束,两人的战友情也还在延续。2007年左福鑫转业回家后,每次经过潘家都会看望一眼;2010年潘卫宁退伍后,左福鑫又跑前跑后帮着找工作,两家人时常凑在一张桌上吃饭。
“战友就得是这个样儿!要是咱哥俩将来谁有个三长两短,活着的那个可得替对方给爹娘养老送终。”当时两个年轻人都没有想到,无意间的一句约定,却在几年后一语成谶。
2013年腊月的一天,新婚不久的潘卫宁突发脑梗离世。灵堂前,左福鑫声音哽咽却字字铿锵:“卫宁,你不在,我替你尽孝。咱爸妈,以后我来养!”他转身紧紧地将两位老人拥在怀中:“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亲儿子。”
从那以后,左福鑫的工资卡里多了项“固定支出”:每月雷打不动探望老人,逢年过节送米送油,将潘家厨房塞得满满当当。潘新涛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他比老人更早发现。2015年,潘新涛突发脑梗偏瘫。左福鑫得知后,二话不说扔下手中的工作,连夜将老人送往青岛的医院治疗,却被告知手术需要巨额费用。
“娃啊,等明年卖了花生再来治吧。”听到偏瘫在床的老人从牙缝中挤出这番话,左福鑫再也忍不住泪水,他当即掏出银行卡拍在桌上:“叔,钱的事您别操心,我来扛!”
潘新涛住院期间,左福鑫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医院照顾,病友都羡慕老人有这样一个“孝顺儿子”。接下来的两年,他成了青岛到莱西的“通勤族”——每月两次往返取药,药盒上密密麻麻记着剂量,近5万元的医药费,他却始终藏在心底。2017年一个冬夜凌晨,潘母高血压发作摔在地上。左福鑫不顾雪天路滑驱车到老人家中,守在病床前一夜。从那以后,他手机里存下了老人300多张检查报告和CT片。
“你也有家,别总挂着我们。”潘母总这样劝他,可左福鑫每次都笑着拉过妻子和儿女:“您看,这不一家人都来了?”每到周末节假日,他就带着家人“回家”,妻子做饭、儿女捶背,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提起左福鑫,大沟子村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老潘家的福鑫,和亲儿子一样亲!”
如今,在左福鑫的感召下,当年入伍的战友们都自发前来帮扶老人。秋收时,潘家田里总会出现一个个穿着迷彩服忙碌的身影;逢年过节,大家一起置办礼品,把老人的屋子打扫得亮堂堂。“上了战场,后背都是交给兄弟的。”左福鑫擦着汗说,“卫宁不在了,我们替他尽孝,天经地义。”十一年寒来暑往,左福鑫的鬓角添了些细纹,可那句承诺却越发清晰。在他与老人的合影中,潘父拄着他买的拐杖,潘母握着他妻子的手,笑得像个孩子。“做人就得一言九鼎”,这是他常说的话,更是他用4200多个日夜写就的答案——承诺了就要一生践行。
岁月有尽,承诺不朽。从雪域边疆到家乡热土,从军营班长到建筑工匠,从服役前的铮铮誓言到岁月中的默默坚守,左福鑫十一年如一日践行着“一朝为战友,终身亲兄弟”的深厚情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赤城与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