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青岛平度:从烽火到今朝 抗战精神永相传
2025年09月17日 18:18 来源:中新网山东

学生参观平度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平度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17日电(王璐 王琦)“这个是我母亲的手印。”在平度市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层展览的最后,是一面在世抗战老兵留下的手印墙。高永利轻轻地将自己的手“比”在了母亲的手印上。

  “抗日战争时期,平度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393名,这面墙上的手印是2016年建馆的时候,收集到的205位抗战老兵的手印。”平度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高家民兵联防总指挥高禄云与抗战老兵陈秀兰的儿子高永利告诉记者,时至今日,还在世的老兵仅有寥寥。

  这些鲜红的手印,不禁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也让人们从一个个或变形、或断指、或满布着伤痕的手中感受到昔日英勇不屈的大泽山儿女,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在这片镌刻着抗战记忆的土地上,高禄云、陈秀兰夫妇与儿子高永利组成的家庭,用跨越近百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史诗般的动人篇章。从战火中挺身而出的先辈,到深耕档案、传承精神的后代,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让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鲜活。

  烽火岁月:先辈用热血铸就精神丰碑

  “国难当头,打倒日寇!同胞联合,齐奋斗!”当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于日本铁蹄之下,当义愤填膺地呼喊响彻大泽山谷,18岁的高禄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毅然辞去工作从青岛回到平度老家,和民兵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去。

  1941年,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大泽山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家村220户人家,183户房屋被付之一炬,百姓流离失所。

  彼时,26岁的高禄云挺身而出,担任起高家民兵联防总指挥。他深知,要想抵御外敌,必须巧用战术——大泽山石头众多,那就带领民兵就地取材,研制石雷!

  在一次战斗中,得知300多名日伪军要来高家村扫荡,高禄云提前带领民兵在敌人必经的杏山脚下布下石雷阵。当日伪军踏入雷区,瞬间爆炸声四起,50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抱头鼠窜,石雷大显神威。此后,高禄云又带领民兵不断创新,发明了连环雷、子母雷、前踏后响雷等40余种地雷,让敌人防不胜防,哀叹“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

  依托大泽山的险要地形,高禄云带领民兵队员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等战术,与日伪军展开了无数次殊死较量……在他的指挥下,民兵们以弱胜强,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高家联防民兵与日伪军作战600余次,毙伤俘敌2300余人。

  “那时候没别的念头,就是不能让鬼子踏平咱的家园。”高禄云生前常对家人说起当年的战斗,眼中总是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高禄云的妻子陈秀兰,同样在抗战中奋勇向前。她作为村妇救会长和村长,负责掩护乡亲们转移,为八路军筹军粮、做军鞋,支援前线。

  当抗战日伪军“扫荡”时,陈秀兰一边组织村干部和民兵带领乡亲们沿着干沟转移,另一方面带领民兵阻击敌人。“我曾问过她,一个女人家不害怕吗?她说,当时手握匣枪,枪一响一心打敌人,没想到什么是怕,只觉得保护乡亲们要紧。”高永利说道。

  和平年代:后代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高禄云与陈秀兰的儿子,高永利从小就在父母的抗战故事中长大。那些关于勇气、担当与家国情怀的记忆,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档案事业,成为平度市档案馆的研究员。

  在岗位上,高永利始终牢记“守护历史就是守护精神根脉”。他深耕本地抗战档案整理,一遍遍翻阅泛黄的战地日记、磨损的武器图纸,将高家民兵联防的战斗史实、父母辈的抗战经历系统梳理、归档留存。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健在的抗战老兵,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历史,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珍贵的细节。

  “父亲说过,历史不能忘,精神不能丢。我整理档案、讲述故事,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么来的。”高永利的话语里,满是对先辈精神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

  代代相传:让抗战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如今,在高永利的影响下,红色传承早已超越了“家庭”的范畴。他常常带着晚辈走进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平度市档案馆的抗战展厅,指着先辈用过的指挥旗、陈秀兰的旧交通包,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故事。

  “我们全家一致同意将母亲生前获得的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年纪念章捐赠给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高永利表示。

  “太爷爷指挥战斗时眼神特别亮,太奶奶帮助乡亲们撤退时一点都不慌”,孙辈稚嫩的复述中,先辈的形象愈发清晰,抗战精神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长。

  从高禄云夫妇在烽火中热血抗争,到高永利在和平年代深耕档案、播撒精神火种,抗战精神从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担当。从石雷呼啸的民兵战场到军民鱼水的深情厚谊,无数英雄人物在此涌现,正是有无数个像高家这样的家庭,抗战故事才能如散落在山间的星辰,璀璨而永恒。(完)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