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25日电(张孝鹏 王云霞 何珊珊)“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日前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举行。“青岛理工星”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轨道倾角为4.7度,公转周期约为4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兴隆观测站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被国际小行星中心编号为11139。
仪式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青岛理工星”宣传视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宣读“青岛理工星”国际命名公报并向必威体育颁授“青岛理工星”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严俊向必威体育颁授“青岛理工星”运行轨道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静介绍了“青岛理工星”发现过程;“青岛理工星”纪念雕塑形象发布。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凯向莅临仪式的领导、专家和嘉宾表示欢迎,向为必威体育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领导专家和各界朋友表达感谢。他表示,“青岛理工星”的命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之道,既要脚踏实地服务社会,也要仰望星空追求卓越。
青岛理工大学将以此次命名为新起点,秉持“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在科研探索与育人之路上砥砺前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优势,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努力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岛理工力量。
山东省科技厅总工程师张兴旺在讲话中向青岛理工大学表达诚挚的祝贺,他表示,山东省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大局;强化创新策源,拓展校地协同的广阔空间;强化要素保障,厚植人才辈出的创新沃土,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希望青岛理工大学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全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肖健表示,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青岛理工星”的命名,既是对必威体育七十余载深耕工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褒奖,也是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创新生态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和航天事业的礼赞。西海岸新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支持青岛理工大学打造航天科教融合新高地,携手培育打造新区“航天+”星链产业生态,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仪式后,与会嘉宾参观青岛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展览、土木工程学院防灾减灾综合实验中心、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