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探索“工会+社会组织”精准帮扶 青岛市总工会创新东西部协作新模式
2025年07月22日 20:39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22日电 甘肃陇南,最近一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亲历者名叫华洪波,是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

  初到陇南之际,华洪波搭乘出租车外出,闲谈中,司机王小芳听出华洪波的青岛口音,得知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挂职干部,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他的打车钱。

  “青岛的干部资助我家孩子上了大学,帮我们度过了难关,这趟车费,我不能收!”时隔一年,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华洪波仍颇为感触。

  身患重病的王小芳,家境并不富裕,2023年,当全家为儿子筹措大学学费之时,一笔来自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公益慈善组织的助学金及时送到了家中。心怀感恩的王小芳始终记得未曾谋面的“青岛恩人”,便有了开篇的故事。

  而这段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源自青岛市总工会2023年探索实施的“工会+社会组织”精准帮扶东西部协作新模式。

  作为陇南、定西结对帮扶协作城市,青岛2016年启动东西部协作工作,青岛市总工会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联合两地工会在农特产品推介、帮扶救助、劳务技能培训、职工劳模疗休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深入务实的合作。

  前往甘肃考察项目落地情况时,青岛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既感叹于两地协作的成果,又不禁思索,当前的援助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资金,何不发动社会力量,号召更多有爱心的企业职工加入,不仅能够扩大帮扶范围,更能形成全民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城市氛围。

  2023年6月,青岛某公益慈善组织接到了市总工会的电话,对方抛出了希望借助其专业优势助力东西部协作的橄榄枝。“该慈善组织是青岛市5A级社会组织,选择一家专业可信的机构,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市总工会工作人员介绍。

  接到工会的委托,该慈善组织迅速成立工作小组,两个月内多次深入陇南、定西,联合当地工会了解职工实际困难,确定公益项目和帮扶模式。

  2023年8月,经过深入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双方确定了“工会+社会组织”精准帮扶的东西部协作新模式。即,青岛市总指导慈善组织成立“山海情”青岛市工会东西部协作公益基金,双方发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职工群众广募善款,用于开展资助困难职工子女求学成长和“青山致富”乡村振兴两个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工会参与、社会协同、专业运作”的帮扶机制。

  “我们发布了公益捐款倡议书,多次在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区开展东西部协作义卖,收入所得全部用于公益项目。”令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不少工会培育孵化的工友创业园企业主动捐款捐物,“工会帮助我们就业创业,理应有所回馈。”青岛颐尔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秀萍说。

  三个月内,慈善组织收到企业、个人捐助的款项180余万元。2023年11月13日,一场东西部协作公益歌会在青岛市工人剧场温情上演。

  “举办公益歌会的初衷,一是向前期捐款的企业个人作以总结汇报,二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形成青岛东西部协作文化品牌,帮助更多困难群体。”工作人员介绍,得知公益歌会的背景,获邀演出的艺术团队提出无偿助演,演出现场,许多观众通过公益二维码奉献爱心。“最少的10元,最多的3万,慈善不分大小,爱真的会蔓延。”

  陇南徽县市区,一座外观有些老旧的居民楼内,职工王皎将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房内的油画和绿植透着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妹妹考上了大学,还收到了两地工会的助学金,日子比前些年有奔头了。”

  今年36岁的王皎身患肾病,早年治疗和常年透析花空了家中的积蓄,“妈妈没有退休金,靠打零工每个月收入1500元,爸爸退休金只有2000元。”王皎说,因病停职后,自己每个月只有200元的病假工资。

  2023年,妹妹考入上海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全家虽然高兴,但想到四年的费用却又犯了难,“爸妈关在屋里商量了一整晚,妹妹主动提出放弃读书,打工先给我治病。”王皎说,父母决定以妹妹的名义申请助学贷款,全家一起慢慢偿还。

  7月,单位工会下发了金秋助学的通知,王皎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很快便收到了一万元的助学金,令她惊喜的是,有一笔3000元的款项来自千里之外的青岛。

  “申报助学金的家庭一定要符合困难职工和考入大学两个条件。”工作人员介绍,两地工会制定了规范的申报流程,经陇南工会提报的名单,青岛必须100%电话核实、40%以上入户回访,形成了“资金募集—精准筛选—长效跟踪”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助学金精准、真实发放。2023年以来,累计拨付101.9万元,资助423名定西、陇南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踏入大学学堂。

  随着走访入户的深入,工作人员越发感受到受助职工子女对外面世界的渴望,2024年7月,一场30名定西学生奔赴青岛的研学之旅正式启程。

  “我们设计了栈桥、海军博物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许振超大师工作室等线路,让孩子们既能感受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见识到中国领先世界的智能化场景,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工作人员介绍。

  “张同学参观完青岛港迷上了数控机械,设计的科技小发明获得了校赛二等奖;王同学参观海军博物馆后有了当兵的志向,现在已经是一名西部战区的陆军士兵……”工作人员细数着受助职工子女的故事,“还有马同学,研学以后自发组织班级为偏远山区儿童捐赠图书和生活用品,由受助者变为了助人者。”

  6月9日,陇南市武都区周家山千亩橄榄园正式揭牌,期盼了两年的“青山致富”项目终于落地,周家山村副书记靳世红脸上荡漾着喜悦。

  2023年确定“青山致富”项目以后,种植什么作物、选择哪个区域一度困扰着青陇两地干部。“不能做成形象工程,既要带来经济效益,又要适合当地气候环境,还要有一个能担当的村委带领村民把项目做好。”

  带着青岛市总明确的几个“硬杠杠”,赴陇挂职的青岛干部联合当地工会主动对接有关部门,从地域经济、地势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了周家山千亩橄榄园项目。

  “陇南是国际认定的油橄榄一级适生区,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基地,它的最佳生长高度是海拔1200米,周家山正处在这个海拔高度。”青岛挂职干部刘凌介绍。

  今年62岁的靳世红是土生土长的周家山村人。据他介绍,这里群山环绕、山坡陡峭,常年多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为交通闭塞和高海拔气候,祖祖辈辈以种植土豆、玉米为生,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有花椒,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

  “花椒树的生长期只有十几年,养护难、采摘难、收益低,每次更换苗木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靳世红告诉记者,油橄榄几乎不需要养护,经济效益更高,且能够存活千年,被誉为造福子孙的长寿作物。也因此,当地村民们逢人便说:“政府给我们种下的不是一片林子,而是周家山子子孙孙的铁饭碗!”

  2024年确定项目后,慈善组织拨付100万元购买了22万棵油橄榄树苗,帮助村民修缮了水渠、梯田等基建项目。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两地工会和青岛挂职干部积极对接当地企业,达成兜底包收橄榄果的协议,价格随着市场行情只涨不跌,形成了捐赠、种植、销售全链条帮扶。

  如今,一期投入的油橄榄树苗已经全部栽种成活,六年进入盛果期后,将解决当地200余户、7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户均增收3.85万元、人均增收1.03万元。同时,大面积的油橄榄树还将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真正实现生态、经济、扶贫、协作的多重效应。(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