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王学典: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能解决大问题
2021年10月18日 10:55 来源:山东头条news

  王学典: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能解决大问题

  王学典,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研究。

  王学典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 周年校庆大会上致辞:

  今天,我们相逢在美丽泉城,相聚在山大校园,隆重庆祝山东大学120周年华诞,共同为母校的未来祈福。作为一个42年来学于斯、长于斯,未曾离开过半步的老年学子,此刻站在这里,内心无比激动,倍感荣耀!

  山东大学办在一块风水宝地上。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东面沧海,北望京华,南依巍峨的泰山,旁临千古澎湃的黄河。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邦;这里孕育了儒家文化、墨家科技、管子思想和兵家谋略,这里是无数往圣先哲的故乡。海岱之间的热土、齐鲁千年的文脉,造就了山大醇厚渊深的历史底蕴,赋予了山大守先待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

  2021年将是校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殊年代。我们不仅迎来了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更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说的几代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正是山大百廿历史的写照。

  120年前,我们的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民族存续、国家富强,山东大学应运而生。72年前,我们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融入了红色血脉,获得新生。120年来,无数前辈学者在这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数青年学子在这里学有所成,百炼成钢。山东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奋发有为,是山大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地位的核心要诀。

  今天,我们又再一次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到了历史的另一个转折点上。不同的是,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的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我们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和嘱托。他不仅仅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进道路,更指明了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我们的时代课题。“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大师不在于有大帽子、大头衔,而在于能提出大问题、解决大问题。一个人的学问,只有能够回答时代之所问,回应民族之所需,才能成其大。我们当下的大问题不仅是如何走好中国道路,更是如何阐释好中国道路。这是新时代所有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更是新时代山东大学应该大展身手、也能够大有可为的舞台和领域!

  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道路,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关于这一成就的故事,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给出充分的讲述。长期以来,我们无法讲述自己,就只能任由别人来讲述。这是国际社会对我们产生众多误解的主要原因。应该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是挑战,更是发展的契机。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是总书记回信的要义!我们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要理解中国文化,尊重中国经验,面向中国问题,运用中国材料,讲好中国故事,要把主要精力和研究旨趣放到更加透彻地解读和说明中国道路上来。这是当下和未来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不入主流,难成一流,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一主流中去!

  回首山大120年的历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正身处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新的时代,召唤着山大人扬帆再启航。让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绚烂的山大篇章,让我们在下一个甲子,为打造一个与中华文明摇篮、孔孟故里、稷下学宫诞生地相匹配的更加符合文化知识界与山东各界期待的辉煌学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