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31日电(张孝鹏)六十载守护城市文脉,一甲子传承文博事业。今年9月,青岛市博物馆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为海内外观众开启了一场贯穿全月、多元立体的文化盛宴。而这,仅是青岛博物馆生态的一个缩影。

漫步青岛,不经意间就能与一家博物馆邂逅。它们或面朝大海,或隐于街巷,以独特视角梳理、记录和展示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目前,超过140家博物馆如繁星般分布在青岛的城区与乡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300万人次,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青岛的博物馆体系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形成了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板块。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博物馆自然浸润海风。针路航海博物馆是青岛首家航海主题博物馆,设有青岛海岸电台旧址等专题展区,收藏并展示沉船瓷器等珍贵展品,参观者可在展厅内感受璀璨的海洋文明。
同样具有海洋特色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博物馆,馆内所有展品均为真实生物标本。值得一提的是,该馆有海洋大学的志愿者定期讲解,科普海洋生物知识。
青岛的工业发展史也在博物馆中完好保存。青岛邮电博物馆坐落于一栋建于1901年的德式老建筑内,陈列着各个时期的通信设备和历史资料。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则位于青岛火车站钟楼原址,展现着胶济铁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窗口”。为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青岛持续进行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非国有博物馆,青岛每年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自2021年以来青岛累计发放奖补资金975万元,新增备案博物馆41家。

齐鲁大地素有“海右”雅称,以此命名的青岛海右博物馆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该馆由马来西亚华侨赵敦玲于2019年创办,以古字画和古代收藏品为展出主题。2024年,该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文化地标之一。
“我在国外时,有时心里烦躁,就会拿出毛笔写字,欣赏书画作品,心境便逐渐平静下来。”赵敦玲认为,文化是“文而化之”,能化解人心的蒙昧、提升个人修养,而书画作品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青岛海右博物馆通过举办“与大师对话”书画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中国传统书画创作,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今年暑期,该馆推出系列的体验活动,则不仅让民众欣赏古代真迹,还可亲手临摹创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参与。
“博物馆是展示和储存文化的场所。想了解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地方就是博物馆。”赵敦玲表示,对城市而言,博物馆是向观众展示城市人文历史与风情的“文化窗口”,青岛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更好地展现了城市形象与文化底蕴。
博物馆不仅展现人文历史与城市特色,也是民众生活情趣的载体。青岛还有许多博物馆专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收藏与展示,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文化魅力,丰富了城市的旅游体验。
从夏商的酒尊、隋唐的茶具,到近代的印字杯、现代的文创杯,青岛杯子博物馆展出了一千余只各具特色的杯子。该馆还开设陶艺体验工坊,游客可在师傅指导下制作杯子,体会陶瓷艺术的魅力与不易。制作完成后,博物馆提供烧制和邮寄服务。
青岛金石博物馆则以观赏石为主。不同于其他博物馆,这里的奇石展品标注着“欢迎触摸”,开展有“奇石探秘”活动,让游客通过触摸、观察、描绘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青岛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拓宽了城市文化空间,而这些文化空间的拓展,也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赵敦玲认为,博物馆能够满足民众对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更高追求,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这些新的文化空间正为青岛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