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彦山
一
中国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下,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经济主体地位。这必然会造成信息缺乏交流,交通长期不发达,带来区域封闭,地域差别,自然阻隔。族群聚居的社会组织结构,必然会形成以家族为主体的宗法社会。这种封建宗法社会也必然会造成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甚至人的脾气秉性上的差异和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是之谓也。
这些必然在作家个人,乃至区域性作家群体中,在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反应和表现。这就是文学与这种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和耦合,从而表现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很多作品,刻画着明显的“地理标记”,存在着突出的“家乡印痕”。很多作家因为存在的这种区域性和地域性共同点,进而形成一些群体和派别,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还有“湖湘作家群”等。
不同地域的作家群体,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景观、社会文化习俗不同,作家通过长期观察与艺术转化,运用语言表述,题材选择等方式,呈现特定地域的景观特征与民间习俗 ,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中国文学这种鲜明的区域标记和地理印痕,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风格,从文化心理深层上看,就是由于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心理,对作家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从而在作品上的外在表现。
从总体上讲,这种区域性风格主要由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心理三要素构成。鲁迅作品体现出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沈从文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湖湘文化痕迹,老舍作品展现了典型的京味风情,迟子建小说则流露出浓重的东北黑土地情结 。
这种地域特征,根源于人们的家乡观念。家乡是人的衣胞地,家乡生活对人的耳濡目染,就像人的胎记,伴随一生,挥之不去。中外古今,很多著名作家在作品中,几乎都打上深刻的家乡印记,体现出浓厚的家乡情结。
地域风格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孔子《论语》中,山水影响人性气质的观点,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地理环境与民风关系的分析。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千古名著《文心雕龙·物色》里,也明确提出了“江山之助”的概念,进一步论证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江山之助,既体现在外显的体格之表,也表证于内含的性格之实。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种自然和地域不同对人的影响,就形成了人们终生不改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脾气急缓等。
与小说、戏剧、诗歌等一样,散文作家和作品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在多个维度,作品主题语言和风格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深层心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作家个人的性格特点上。
二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籍散文作家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他的作品家乡情结浓重,表现在他偏爱写家乡的各种题材,写父老乡亲的过往生活,写乡亲们善良忠厚的美德,写家乡的山水风光,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对家乡的祝福等。可以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的每一点变化,都能引发他无尽的遐想,不尽的乡愁。
读了他的作品后,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从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家齐鲁人的性格,看出他“山里人”的特征。他的作品,文字里有热血在沸腾,行间中有作家的心脏在跳跃。他是在用真情珍惜文字,用心灵触动笔尖,用赤诚与读者沟通。我认为,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真正做到了“心文互融”。
在鲁东南潍河南岸的五莲山区,生活着一群与周边人有着不同特征的人。虽然外表与周边人并无二致,但这些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忠诚可靠,勤劳善良。周边县市区的一些人曾这样评价说,这个地方的人,与别的地方的人就是不一样。周边人习惯把这里的人叫“山里人”。
从这方群山走出来的李忠春,在自已的散文中,曾总结过这些人的特征,也赞美过家乡人的品德。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山里人”。
作为五莲老乡,我和李忠春神交已久。以前陆续读过他发表在中央及山东省一些报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初步的印象。但真正认识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从读他的散文作品《情满五莲山》开始。这些年来,我曾经读过很多写五莲山水的散文作品,但我认为,这篇散文是近几年来写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2024年初夏时节,由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山东省作协、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日照)“刘勰杯散文季 ”采风活动如约而至。作为20位邀约采风作家之一,李忠春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莲山潍水。作为家乡人,这让他激情澎湃,感慨万端。童年时留在这方群山里的无穷情趣,对家乡人的缕缕思念,都变成了他作品中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回忆。
《情满五莲山》这样写道:“在齐鲁大地,人们经常这样说,这些山里人和别人不一样,质朴忠厚实干,无论是做人还是干事,从不偷奸耍滑。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外的五莲人来说,这个‘人格品牌’,是无价之宝,金光闪闪!”
他感慨道,五莲人的忠厚,名冠港城日照,更是誉满鲁东南!由此他忽发奇想说,当年东坡居士曾深情赞誉这方山水“奇秀不减雁荡”,“如果东坡居士生活在今天,他也会为这些山里人写下新的赞美:这里的人品,更压群山!”
在这篇5000多字的长篇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以他的族兄忠正大哥为代表的先辈们,发扬“五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拼命实干,努力改变家乡山水落后面貌;也看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当地著名企业家姜卫东,带领五征集团员工,奋力发展农用汽车工业,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名扬全国的大企业,造福桑梓的动人事迹。文章写到的所有人物,都有着齐鲁人的忠厚实在,更有着山里人的纯朴直爽。
通篇散文感情饱满,一气呵成,像潺潺溪水,喷薄而出,读着文字,仿佛能触摸到作家砰然跳动的心律,体味到他激动滚烫的泪水。真挚感人,是这篇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一点,作品深深感动了广大读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后,引发热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大众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先后转发,还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日照)散文季采风活动特别奖,山东省首届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后来又和李存葆、高洪波、叶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一起收录到《名家笔下的日照》一书中,后又收入日照市政协编辑出版的伴手礼物《苏轼与日照》一书。
三
潍河是潍坊平原和胶东人民的母亲河。潍河两岸,自古至今,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孔子女婿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经学家郑玄,文学理论家刘勰,《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在潍河岸边的密州任知州两年。在任期间,他曾沿潍河行走百里,文思如潮,写下了二百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台记》等千古名篇,就写于潍河岸边,莲山脚下。
近现代从这里走出了革命先驱王尽美等,更是走出了灿若星河的文坛巨擘,王愿坚、王希坚、王统照、陶钝、臧克家、李存葆等现当代著名作家,让中国文坛大放光彩!
李忠春从小就生活在这块底蕴厚重的土地上。这种近在“咫尺”的家乡文化渊源,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学生时代,也引领着他,走上社会后,不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前行。
李忠春的多篇散文作品,如《心潮逐浪高》《潍河岸边的缅怀》等,都写过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这其中还有一篇《这沉甸甸的遐想》,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作品通过追忆王尽美的光辉一生,深情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也体现出作家对家乡厚重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深深敬重,表现出作家厚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唐。顾况)。五莲山就坐落在五莲县境内,这是个1947年的新建县,是“革命老区艰苦地区边远山区”的“三区县”。解放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济南到青岛,从潍坊到诸城等,各地的老师们纷纷报名支援建设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很多都扎根在这片大山里了。李忠春的老师,很多都是这样来在到五莲的。离开家乡后,李忠春时时感念着从小学到中学,各位任课老师们的培养教育,像尊重长辈一样,尊重着这些老师。在散文《那明媚的春光》《一群人,四十年》等作品中,李忠春清晰的刻画出了任课老师的模样:青春潇洒的陈维森老师,妙趣横生的唐可训老师,慈祥亲切的胡秀云老师,热情赞美了母校五莲县第一中学,这所被社会上广泛赞誉的“状元必威体育”,还有校园里的杨柳、教室、草褥子、煤油灯。读了这些文字,引人梦里回母校,再叙往昔师生情。五莲县第一中学的原校长厉明彦老师,今年已八十高龄,提起得意门生李忠春等,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四
对前辈的敬重,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恩,对山东人重情重义品德的赞美,这类题材在李忠春散文作品中,占有着很重的份量。这份深厚浓重的感激之情,转化成了散文《五莲山的小草》中,对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帮助支持自己求学工作的亲朋好友,以及对左邻右舍的深情回忆,也变成了《母亲树》中,对那棵给童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的老杏树的深深眷恋。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想起这棵老杏树,它的身影就像去世的父母亲一样,是那样亲切,仿佛也有体温,也有灵性,时时温暖着我的心”。作家感慨道:“往远处想想,先辈们不也像是一棵棵母亲树,用文化和传统滋补着后人的生命,哺育着后代成长!”读罢此文,让人们对这山这水,这些纯朴厚道的山里人,产生了深深的敬重!
听到家乡亲人为纪念先辈续修家谱,作家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欣然撰笔为文。他从族谱想到了先祖,看到了勤劳的父亲,善到极处是平淡的慈母。在作家心中,父母亲是人生的航标灯塔,指引着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这种“忠厚传家久”的家风,浸淫在作家的骨子里,塑造了李忠春敦厚善良古道热肠的性格。
李忠春的挚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电力报》社社长张传生先生,在评论李忠春作品时曾经说过:“铸就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自身文化修养的积淀和不断提高;再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亲言行的潜移默化,家风传承的直观教育和教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家乡”(唐。戴叔伦)。人的忆旧怀旧,是一种纯朴美好的感情,特别是不再年少时,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读了李忠春散文集《春趣集》中的篇章,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家乡的巷陌老屋,古井碾子,邻里乡音,都有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他从家乡的土路变迁中,牵挂着乡亲们生活的变化。儿时那条蜿蜒崎岖的小路,如今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硬化路,回家时走在路上,他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受。沐浴着乡野春风,回忆起过去求学走过的土路,回想起飘逝的童年趣事,特别是看到路过家门口,正在快速建设的“京沪高铁辅助二通道”,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期待。这是一种文化人“兼济天下”的心境胸怀和价值追求。
作为媒体人,职业习惯养成了李忠春敏于思考的特点。他观察着家乡山水之美,但不停留对美景的赞颂上,更关注着这种大自然的上天之赐,如何转化为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源和条件;他也不仅仅徜徉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更关心着家乡人民如何不忘初心,继续踏实苦干,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主题高度集中,篇篇关注着家乡那些新时代的建设者,有集团公司老总,有农村党支部书记,还有普通劳动者,这些人都成了他散文中的主人公,成了他心中可爱可敬的英雄模范。
五
故乡本无他,只思儿时春。潍河南岸,有着一方名扬天下的群山,这就是沂蒙山和崂山山脉的余脉五莲山脉。在这片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大大小小的山头3300多座。从小生活在这里,别样的山水,秀丽的景色,都变成了作家李忠春笔下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正如《情满五莲山》一文开头写的:“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文笔大开大合,大视角描写了五莲山水的春夏秋冬,如同一帧帧优美的幻灯片,更像一幅幅五莲山居图。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犹记少年春趣》,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这篇散文因为充满童真童趣,妙趣无穷,语言灵动,构思巧妙,成为近年来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经久不衰。作品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后,引发了热烈反响,《散文》海外版迅速转发,全国各地多家报刊转载。近十年来,该文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中学考试的范文,还入选了国家试题库,在试题中,把这篇作品与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放在一起,在写作特色上进行对比。
这篇作品广泛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听春”“打春”“闻春”等意象展开,运用“五感”写作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充分调动读者的五官感受,把童年视角中的春天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向往,让人陶醉,读之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带着草帽,吹着口哨,闻听着鸟语花香。
少年情趣无穷,春趣最是美好。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永远闪耀着少年时春天的光芒。这种记忆,越到老年,越是温暖温馨。读着作家的文章,重温这“春天里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作家对家乡,亲人以及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留恋。
散文《奇山秀水 淳朴人家》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写得妙趣横生,淳朴自然,仿佛是从心中唱出来的一首“儿歌”,又像是一幅乡村田野里的儿童“游乐图”:“我们永远记得,潺潺小溪,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纯可直饮,鱼虾时而在小河沟上欢快地蹦跳着,我们挽起裤腿和衣袖,下河捕鱼捉虾成了春夏的欢乐;而到了冬天,在冰上打陀螺玩滑冰,更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这种“清水出芙蓉”的本真和清纯,仿佛是在和人们娓娓谈心,质朴自然,清新流畅,深沉细腻。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很注意语言凝练,不刻意雕琢,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善于用简洁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展现出“美文”应有的文学品质。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在结构上也灵活多变。他常打破常规,采用自由跳跃的方式组织内容,但始终围绕核心情感展开。这种“形散神聚”的写作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他的作品,还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记忆片段,以小切口作大文章,以小细节来见真感情。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必胜,在读了李忠春发表在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和文艺副刊上的部分散文作品时曾说过,这些作品文采斐然,结构灵巧。
六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常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与乡土观念,长于从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对童年亲情,故乡记忆等主题的描写,展现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世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成长记忆与乡愁,从而引发读者共鸣。他的有些篇章,颇有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的味道。
读李忠春的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受齐鲁传统文化熏陶,常见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作品还融合了新闻人的敏锐观察,形成了朴实与巧雅并存的创作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的来说,读李忠春的散文,能感受到作家炽热的情感和心灵的律动。他的散文,真正达到了“文如其人”“文人合一”。他的老同事,人民日报原经济社会部主任,也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皮树义先生曾这样评价说:“忠春同志的身上体现了山东人的典型特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在什么时候,和谁相处,忠春同志都率真直爽,感情外露,有啥说啥,有些朋友说他透明度很高,亲和力很强,这也是他走到哪里,人缘都很好的原因。”
结合着读李忠春的散文,皮树义还说,忠春为人淳朴厚道,真诚善良,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作家、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在读了李忠春写五莲山水和家乡生活的部分作品后说,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体现出浓厚的平民意识,是写真情和真爱的道德文章。他还说,文如其人,读文识人,可以感到,作家是真君子也。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李忠春曾身处多个领导岗位,在人民日报社工作长达20多年,任过吉林分社社长等职,后调到中央统战部主管,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华工商时报社任总编辑,又调到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任正局级巡视员,可以说一直在宣传文化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着。但他总是挤出时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着自已喜欢的散文创作和杂文写作,目前已出版了《人事与本事》《深情浅论》和《春趣集》三本著作。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精美散文,也有上品杂文,多篇收入高等院校通讯和评论写作教材,多篇入选各种文集,多篇还进了国家级的教材和试题库。
2022年初春时节,李忠春的一位老领导,是理论家,也是著名书法家,虽然已近90高龄,但听说他准备出版散文作品集后,欣然为其题写书名《春趣集》。读完散文集后,老人家又特意托人当面转告说,感谢忠春同志这些年来坚持不懈,写了这么多好文章!
七
李忠春在散文《春风化雨润亲人》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芳香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蜂飞蝶舞的杏花,时时氤氲在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更经常流淌到我的笔端和指尖!”这是说散文要写心理话,书真感情。求真求实,至善至美,表里如一,文如其人,这就是李忠春散文写作的价值追求和创作理念。
中国人写信第一句话就是“见字如面”,这是说要言为心声,心口如一。评价一个作家的风格时,如果说文如其人,就是对作家和作品的高度肯定。大文豪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既体现在生活上,也见证在作品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人这个词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应是为人与为文的天然合一。文以载道,成风化人,是优秀文人的使命和自觉,也是责任担当。
当今时代,文学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人”不一,“双面人”“多面人”也所在多见。有些作家写作只是为“稻粮谋”,还有些只是为“闯名利场”,博取眼球,赚取金钱,争名逐利。一些作家,人格与文格严重分裂,是典型的“阴阳人”,“线上”“纸面”文章写得辞藻华丽,美轮美奂,义正词严,正义凛然,充满正能量。但“线下”为人处事,则是蝇营狗苟,声名狼藉。
现在散文创作日趋繁荣,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创新探索不断涌现,流派纷呈,风格繁多。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现象。如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主题虚空化;有些作家回避现实,热衷于到历史中寻找主题,热衷于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些作家喜爱写“心灵鸡汤”,心理日趋内向,内容日趋封闭。“采风作品”“走穴作品”日益走强。这些作品中,虽不乏精品,但也有很多是“应景之作”,“注水之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怎么可能写出真正让读者喜欢的作品呢!
特别让人忧虑的是,有些作家很少关注现实生活和百姓冷暖,不愿铺下身子,走近百姓,深入民间。有些作家即使身入,也没有心入。有些作家群体日益“圈子化”“帮派化”,圈子里热热闹闹,外边则是冷冷清清。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作家写作只是自我欣赏,相互欣赏,甚至是孤芳自赏。
散文作品本质上属于“非虚构文学”。作家应该书写熟悉的生活,回忆曾经的经历,抒发真挚的感情,畅谈真实的意见。我们不必拘泥于“在场主义”,也不反对合理的使用文学创作的各种方法。但反对过度的铺陈排比,过度的语言包装,反对靠华丽的外衣,掩盖虚空的内核;更反对靠完全虚构,胡思乱想,甚至凭空想象,靠从网上和资料里,移花接木,拼凑作品,写“注水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散文作家们就应该像李忠春这样,从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从自己最热爱的家乡写起,从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写起。这样,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经得起读者选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有“真善美”特质的散文作品。
现在的散文创作,突出的问题是有高原,无高峰,表面看似繁花一片,但缺乏鹤立鸡群的经典之作,很多散文叫好不叫座。散文创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提高质量,创作出能真正引发广大读者共鸣,直击人们心灵的作品。这就需要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书房,走出自我,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流沟通,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只有这样,作家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自己的好作品。
乡愁乡思,是一个人最纯洁美好的感情,也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恒久的动力。“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现在,家乡发展日新月异,“全域旅游”建设让悠悠潍水齐鲁新,巍巍莲山九州闻。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李忠春有着这方山水的灵秀清纯,更有着“山里人”的深沉厚重。我希望李忠春多回到莲山脚下,潍水河畔,走走看看,为这方青山绿水,也为家乡忠厚质朴的父老乡亲,写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
作者简介
厉彦山,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作家协会理事、评论委员会委员,五莲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