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正文
德州人大推动鲁冀边界区域医疗高地崛起
2025年08月13日 17:34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8月13日电 鲁冀交界处,一颗医疗新星正冉冉升起!在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督导下,德州扛起守护百姓健康的重任,以强劲发展势头推动看病就医更便捷、更有保障。通过“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全市医疗能力持续跨越提升,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正成为现实。

  开篇破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

  德州市锚定“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医疗高地”目标。深化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共建,由市人大两位副主任担任指挥长协调推进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每年组织委员、代表视察督导项目进展。据介绍,该医院投入近50亿元,占地299.8亩,设计床位1840张,是山东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医疗综合体。并在2022年10月成功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个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德州市人大供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德州市人大供图

  市人大精准督办,“人才九策”持续发力,引进59名博士及高端人才,落实待遇超千万;推动修订400余项制度流程,落地260项新技术(多项填补国家空白)。硬核成效令人瞩目:2023年国家“国考”评级从B级跃至A+(全国前10%),2024年省考全省排名第8;门诊量较获评国家中心前暴涨39.1%,住院量激增59.5%,河北衡水、沧州等地患者来德就诊量飙升376%。并开展文化创建活动,协同打造“齐鲁德医”品牌。把推进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市政府头号民生实事,每年市人代会既晒成绩又亮清单,持续擦亮“齐鲁德医”品牌。

  南北联动,名医资源跨域融合

  德州市北依京津、南靠济南,是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按照“面向京津、对接省会、跨域协同、借力发展”思路,启动“北接南融”专项行动,推动市属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与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成果达140多项。

德州中医院“三伏贴”活动现场。郑毅 摄
德州中医院“三伏贴”活动现场。郑毅 摄

  市人大强力督导,德州市各医院迅速响应,制定计划开展行动。例如: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天津市肿瘤医院紧密合作,柔性引进专家团队11个、专家53人,开展手术带教1100余台次。派出骨干进修,开展新技术30余项,立体定向放疗等填补全市空白,受益患者4万余例。德州市中医院成立“北京名中医德州工作站”,邀请12位北京名中医长期坐诊,德州市及下辖9个县市区均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县市区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市妇幼保健院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共建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推动9个儿科专业能力提升。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量分别同比大幅增长,省外患者也显著增长。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打造具备先进内镜技术的区域消化医疗中心,引进由北京友谊医院主导的消化内镜手拉手基层帮扶项目,推进“北京消化专家德州工作站”落实工作,促进先进诊疗技术下沉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目前已有近三十余名来自北京和省会城市的知名三甲教学医院的一线临床专家全职加盟,拥有心血管病亚专业的专家团队及国际一流的诊断及治疗设备。目前德州全市打造了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7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特色专科、实验室项目)等34个,有效缓解群众外出就医难题。

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德州市人大供图
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德州市人大供图

  数字织网,生命防线直抵基层

  创新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立体化服务网:线下依托齐鲁县域转会诊中心,构建闭环诊疗体系,联动鲁冀省界29家医联体核心医院、88家专科联盟单位,打造省级县域临床重点专科10个、建设项目2个(总量全省第一)。助力9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国考"优秀等级。连续三年将村卫生室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投入建设资金8849万元,市级财政年投1565万元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成中心村卫生室343家,改造提升2018家,建成医共体16个、名医基层工作站149个、特色专科22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稳居71%以上,连续两年全省首位。线上依托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打造“云诊疗”模式,全省率先建成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平台,形成三级影像分级诊疗模式,完成远程会诊178万例、结果互认15.6万次,获批省级试点。在德州全城及河北临近区县铺设远程心电设备1000余台套,完成院前心电图检查160余万人次,筛查救治大量心梗患者,急性心梗死亡率由10%下降至2%。

  德州市不断通过数字赋能、区域联动,构建起覆盖鲁冀省界的分级诊疗体系,完成从“外源性支持”向“本土化培育”再到“跨区域带动”梯次升级,铸就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在德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力推动下,这座鲁冀边界的医疗高地正强势崛起:从50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到基层心梗死亡率骤降;从京津冀名医常驻坐诊,到“云诊疗”模式的建成,百姓“北上南下”求医史正被改写。(完)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