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一场关乎“饭碗”的重要盛会,带着新的使命与期盼,再次与济南相遇。
7月25日,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们,齐聚济南,围绕“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大家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共同为粮食全链条减损增产探寻专业解决方案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一场跨越4年的庄重履约,更是全球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集体行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根据大会上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回顾》,自2021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召开以来,国际社会对粮食减损议题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行动共识不断凝聚,积极响应“济南倡议”在粮食生产、收获、储运、加工、销售及消费等关键环节采取多样化的减损举措,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球粮农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济南倡议”到“中国方案”“山东实践”“济南行动”,有关粮食减损的共识正在转化为更多可感可触可及的成果。
山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围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产业链条推进粮食减损,让“齐鲁粮仓”更满更优。在大会现场,设置了粮食减损主题成果、好品山东优特农品、智能农机装备三大展示区,“山东元素”熠熠生辉,引来不少中外嘉宾驻足参观。
其中,好品山东优特农品展示专区筛选了全省46家企业、216种产品进行展示,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曲堤黄瓜、平阴玫瑰等泉城好品及系列深加工优品更是引来众多嘉宾“追捧”。位于室外的智能农机装备成果展示专区,以粮食生产全链条减损增效为核心,汇聚了中国16个知名品牌、23台前沿装备。
济南打造全国首个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通过建立“一个中心、六大平台”,致力实现“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管控技术、化肥减量与绿色防控技术、粮食生产全程减损技术”四个领先,蹚出独具济南特色的粮食增产减损路子。数据显示,全市目前粮食综合损失率较2020年降低2%,以2024年粮食产量计算,相当于减少6万余吨粮食损失,成为齐鲁大地上粮食减损“济南实践”的生动注脚。
“大会上的参与代表,无论是级别还是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在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看来,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粮食存储方面取得了技术进步。两个月前,赵兵到山东针对粮食储备体系所应用的新技术等,进行学习考察。他惊喜地看到山东在粮食储藏方面所使用的先进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粮食储藏损失率降到1%以下,“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山东在全国,或者说全球,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表示,此次大会犹如一扇窗口,山东的相关经验做法将借参会嘉宾传递到世界各地,“因为粮食减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要求各个国家之间合作,互相学习先进的技术,共享经验和方案”。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压舱石”,而减少粮食损耗,正是守护这个“压舱石”的关键一环。在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正式发布《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呼吁未来3年在政策研究、数字技术、多双边项目、经验分享、国际合作方面共同开展五大行动,让新的广泛共识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跨越山海、凝聚共识,这场盛会精心播下的合作种子,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携手同行中筑牢跨越国界的粮食安全防线。(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林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