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显微镜下,一滴河水的微观世界正被层层解析:化学成分、重金属浓度、生物毒性……这些数据将成为揭开污染真相的关键。此刻,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的科研团队正在追踪一条河流的污染元凶。
学科创新:破壁者与标准制定者
想象这样的场景:一条河流突然变色,水生生物集体死亡,沿岸村民生计陷入困境。污染源在哪里?致害物质是什么?责任如何认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乎生态修复的成败,更决定着司法的公正。
传统环境科学与司法鉴定之间,曾横亘着难以逾越的专业鸿沟。环境污染认定既需要精准的科学分析,更要求严谨的法律证据支撑。环境法医学——这门融合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法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作为该领域的开拓者,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实现了多项突破:创建国内首个“环境法医学”交叉学科并设立学位点。作为司法部唯一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了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力推动了环境法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
司法实践:从数据到证据的实战转化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是科研与司法的交汇点。从污染溯源到损害量化,从责任认定到修复方案,每个环节都关乎司法公正与生态安全。自2019年起,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
2021年泰山文物损毁案中,面对37处受损文物(含6处国保单位)的鉴定难题,研究院创新运用文物材质分析、历史影像比对等技术,精准量化损害程度。该案例被最高检列为指导性案例,开创了司法保护文物新范式。
以此为契机,研究院的“业务版图”不断拓展:从水污染、土壤重金属到海洋生态破坏案件鉴定,再到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最终形成覆盖“鉴定评估-司法支持-修复方案”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受司法部委托,研究院主导编制行业白皮书及相关标准,推动生态环境司法鉴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范式革新:从“单兵作战”到“系统作战”
研究院秉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支国际化跨学科团队,汇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环境法医学会主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等在内的30余位顶尖专家。
依托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跨领域协作构建,近年来,研究院取得系列显著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6项;编纂的国内首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系列丛书》(12册)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开展行业培训30余场,培养专业人才1.4万人次,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执法一线的有效转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也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面向未来,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将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推动环境司法科技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环境法医学研究与实践高地,不断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持续贡献“山大智慧”和“中国方案”,让科技之光守护每一片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