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新闻—正文
长护险覆盖超5173万人 山东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2024年09月04日 11:2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原标题:长护险覆盖超5173万人 山东以“老有所护”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山东是全国老龄人口总量最大且老龄化进程较快的省份。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1.01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91万,占比23.62%。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社会性难题逐步凸显。

  十余年来,山东逐步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扭转了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困局。同时,通过统筹用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山东在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培育新业态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参保人数超5173万 位居全国第一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第六险”。

  长护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何不同?山东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李伟光介绍,长护险主要保障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比如部分脑溢血后遗症患者、车祸造成的瘫痪人员,他们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人帮助才能完成吃饭、穿衣、大小便、洗澡等基本生活。

  “老年人是长护险制度的重点保障对象。”李伟光说,相比之下,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医疗保险参保人中的患病人员,范围更为广泛。此外,长护险支付范围为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比如心率、脉搏、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监测,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护理,为排痰困难患者叩击胸背帮助排痰等;而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对参保人员门诊或住院发生的基本医保目录内药品、各类化验检查等诊疗项目、床位费等医疗服务设施费用进行报销。

  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省多年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护险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2012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4年山东开展首批城镇职工长护险省级试点,至2021年,山东实现城镇职工长护险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山东部分地市于2018年启动城乡居民长护险试点,2022年山东在全省范围推行居民长护险工作。截至目前,山东长护险参保人数超过517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黄晓军表示,目前,山东长护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累计有40万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基金支出109亿元,在确保失能人员“接受到服务、住得起机构”同时,也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事务性负担。

  今年7月,经山东省政府同意,山东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山东要实现居民长护险全覆盖。

  全面实现长护险异地待遇保障

  今年8月初,山东省德州市医保局收到一封来自青岛张女士的感谢信,信中写道:“长护险不仅为他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护理和日常照料,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心。”

  信中的“他”,是张女士的父亲,多年前从德州来到张女士定居的青岛生活。6年前,因为脑血栓病情严重恶化,张女士的父亲整日卧病在床。从起床、如厕到穿衣、喂饭,对父亲数年如一日的照护,是张女士及家人负担最重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许多失能老人像张女士父亲一样,存在跟随子女异地生活等情况,迫切需要在异地享受长护险待遇。近年来,山东潍坊、威海、临沂等地市陆续探索开展异地居住失能人员长护险待遇支付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让全省更多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待遇,2024年3月,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做好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工作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长护险待遇支付,并对人员保障范围、评估流程、支付方式、待遇政策等进行明确。由此,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实现长护险异地待遇保障的省份。

  今年7月,张女士的父亲第一次享受到长护险待遇1953元。“在我们家庭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项政策成了我们坚实的后盾。”张女士说。

  服务供给快速增加 基层是主力

  随着山东长护险工作持续提标扩面,全省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同步发展,服务供给得到大幅增加。山东省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长护险定点机构有2908家,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疗机构占60%左右,养老机构和护理院占40%左右。

  黄晓军告诉记者,得益于山东长护险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各出“绝招”,正加快满足社会对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迫切需求,让他们既可以在家中享受上门护理,也可以到专业机构享受机构护理。

  家住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戚姬村的郭瑞连,因为患有脑梗死、颈动脉闭塞等疾病,卧床已有2年多时间。他的体内留有胃管和导尿管,每次更换,都需要租车去医院,家庭负担很重。

  2023年,汶上县开始打造“汶馨长护”医保惠民服务品牌,鼓励引导基层卫生院送长护服务上门。卧床的郭瑞连自此免于辛苦奔波,护理员一周上门5次给他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生、护士1个月3次上门巡诊,为他提供更换胃管、导尿管等专业服务。得益于此,老人的身体、精神状态有了较大改善。

  “长期照顾病人的那份艰辛,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失能老人住在我们这儿,能让他们的家人得到解脱。”自从医院成为淄博市居民长护险试点以来,淄博高新区石桥中心卫生院护士长平冬和她的护士团队尤为忙碌:为住院的失能老人,每周洗一次澡,每天擦身洗脸,每隔1小时平整病床床单;剪掉病服的后背部分,减少卧床的不适感;手工制作耳廓护垫,避免压疮……

  但也正因如此付出,平冬团队的服务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有的家属赶集路过卫生院,特地走进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塞到我们手里。”平冬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是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主体。”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葛玉桂介绍,山东将持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积极申报长期护理定点单位,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或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不断满足失能老年人医养需求。

  目前,泰安、日照等地市将乡镇卫生院的闲置资源,与村敬老院、幸福院的空余场所有机整合,构建起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推动弥补了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护理资源欠缺的短板。

  黄晓军表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服务优势,山东正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拓宽商业保险机构业务范围。

  银发经济新业态初现

  黄晓军介绍,目前,山东各市普遍将协助进食进水,面、手、足清洁,沐浴,压疮预防护理及指导等生活照料项目,以及氧气吸入、血糖测定、一般物理降温、吸痰护理等医疗护理项目纳入长护险支付范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实现从“保基本”向“提质效”升级。一些有条件的地市还设立了护理服务套餐、提供“一人一方案”精准服务。

  得益于政策支持,山东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开始得到释放。比如借助社会力量,山东累积培训护理服务从业人员12多万人次,拉动全省城乡劳动力就业近8万人。德州市医保局联合市妇联开展妇女护理员招聘活动,8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护理员队伍。

  为了破解康复辅助器具价格高“买不起”、使用周期短“不想买”、产品渠道少“买不到”等难题,2022年5月,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职工长护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工作,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双试点融合。

  滨州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孔磊告诉记者,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实地调研等方式,滨州目前将3大类55种群众需求较大的辅具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有754名失能人员通过长护险租赁到适宜的康复辅助器具共计1628件,为群众节省购买资金420万元。“许多原本因行动不便而无法出门的失能人员,现在借助租赁的电动爬楼机、轮椅车等设备,能够重新走出家门。”孔磊说。

  这一探索不仅为失能人员带来利好,也同时赋能产业升级,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滨州通过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确定康复辅助器具定点租赁机构,并将租赁价格压缩到合理水平,既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又促进企业的产能提升。目前,当地共引导13家康复辅助器具生产、销售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步入标准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康复辅助器具生产、销售、配送、租赁一条龙产业,年产值增加3800万元。

  “通过以租代购、长护补贴、上门服务等模式,我们初步实现了失能群众、健康产业、医保基金‘三方共赢’。” 孔磊说。(记者 李志浩 济南报道)

编辑:沙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