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孔子为何被海峡两岸共同纪念?
2023年04月14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清明将至,祭祖扫墓,慎终追远。3月26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两岸同祭”特别策划,透过两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黄帝、炎帝、孔子、屈原、妈祖、中山陵的文化传承,洞见两岸同一血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祭。敬请垂注。

  中新社济南3月27日电 题:孔子为何被海峡两岸共同纪念?

  ——专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林安梧

  清明节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传统节日。

  每年,两岸各地孔庙都举行祭孔仪式,追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祭孔仪式也成为两岸同胞密切感情、增进共识的重要纽带。

  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2500多年,两岸民众为何仍坚持纪念孔子?举办祭孔活动对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何意义?近日,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据记载,最早的祭孔仪式可追溯到孔子卒后次年,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2004年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始举行公祭孔子大典。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仍坚持纪念孔子?

  林安梧:据统计,自2004年山东曲阜举行公祭孔子大典以来,已有约5万人次参加过祭孔活动。在台湾,有大小40多座孔庙,台湾民众也一直坚持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2006年9月28日,曲阜孔庙和台北孔庙、台南孔庙还同步举行“同根一脉,两岸祭孔”2006祭孔大典,这是海峡两岸首次携手祭祀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

  事实上,孔子不止为两岸所推尊,也为全世界所推尊,主要原因在于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普世性。举行祭孔仪式,代表我们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溯、怀想、继承、发展和创造。

  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个社会共同体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产生了天下人应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思想,可谓走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端。

  孔子还开启平民教育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参与文明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很多人困惑,“学而时习之”都“不亦苦哉”,怎么会“不亦说(悦)乎”?这就要关联到历史脉络中去思考。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夫子解开这一束缚,让平民也能接受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开启有教无类的学风。

  孔子同时倡导悦乐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启发人们要寻找能够“共学,适道,与立,与权”的知己,一起学习,一起做事,一起追求理想,让生命回归本真,不再受限于社会长幼尊卑的层级关系,进行真实的情感沟通,便有真喜悦、真快乐。

  在人类文明体系中,孔子思想可以说最为平和、中正,“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忠在于对得起自己,忠于内心;恕在于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别人。孔子的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值得现代人去传承、发扬,这也是人们今天仍然坚持追思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中新社记者:曲阜2008年首次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的春季祭孔。恢复清明祭孔的意义何在?

  林安梧:曲阜春秋两祭孔子,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春天生命萌发,祭祀先祖是把欢欣鼓舞的喜悦与祖先圣贤分享;秋天把收获的消息上告祖先,则是表达感恩之意。祭祀活动都蕴含这两重意义,祭祀孔子代表着我们对古代圣贤生命的再连接、再呼应、再创造。

  目前,台湾地区的祭孔活动仍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2008年,因台风改到10月5日,马英九参加了祭孔大典,成为台湾光复以来首位到台北孔庙参与祀典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向孔子塑像上香、行三鞠躬礼,并颁献匾额“道贯德明”,表达对孔子崇敬之意。他在祝文中称许孔子是“教泽流芳,万古一人”,推崇孔子留下的“反求诸己”“里仁为美”“兄友弟恭”“富而好礼”“忠恕之道”等精神。

  近年,台湾祭孔多由地方长官联合文教人士共同举办,民间也会举行小规模的祭祀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参与祭祀,并获得福袋、请得文昌笔,祈愿考试顺利。每年9月28日,也是台湾的教师节,用来纪念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师——孔夫子。台湾因祭祀、宗教活动甚多,人们祭孔只是秉持平常心。但这平常心却有着继继绳绳、生生不息的意义。

  2020年,我有幸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礼乐祭孔典礼。活动由两岸师友共同策划,合作推动。典礼以八佾舞献礼,设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佾舞等流程。当时共同缅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人员,既有来自大陆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众多台湾学界、政界人士,包括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第78代孙孔维勤,台湾中华民族致公党党主席陈柏光,以及部分在京的台湾青年和学生代表等。

  对于两岸同胞来说,共同的文化更能让彼此心灵达到契合。台湾各界人士通过祭孔典礼表达了与大陆同胞一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先哲精神、共创和平美好世界的期待。

  中新社记者:自2016年起,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每年从台湾回到曲阜,担任春季祭孔大典主祭官,并在清明节带领孔子后裔进行家祭。这一举动有何特殊意义?

  林安梧:2011年8月,在孔子嫡裔离开故土60余年后,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率台湾孔子文化交流参访团首次踏上故土,在祖先故里曲阜参加孔子文化交流周活动。

  2016年,孔垂长从台湾回到曲阜,担任春季祭孔大典主祭官。当时他还特别邀请台北孔庙佾舞文化交流团在曲阜孔庙以雅乐舞祭祀孔子,这是台北孔庙首次派出祭孔乐舞团赴曲阜孔庙演出。

  两岸同祭孔子的意义已超出祭祀先师的范畴,展现出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结。孔垂长回到孔子出生地,带领后裔祭祀先人意义重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两岸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为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发挥了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两岸民众要真正团结在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天人合德”思想下,正视自己的祖先、圣贤,做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共同把我们宽广深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文明不断发扬光大。

  中新社记者: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如今举行的全球“云”祭孔子、全球文庙公祭孔子等活动,对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何意义?

  林安梧:2019年9月28日,由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发起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全球孔庙同祭孔活动举行,协会联合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台北孔庙、东京孔庙等海内外30多家孔庙同步祭孔,共同以诚敬之心,恭祭至圣先师孔子。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祭孔活动中,证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日益受到重视。人类文明走到21世纪,到了一个转变思维逻辑的时代,不能再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来加剧世界动荡。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文明发展出现新的转机,倡导世界大同、天下为公、道法自然的东方文明,予人信心、予人欢喜、予人方便、予人希望的“天人合德”的儒家思想,将让世界从霸权逻辑切换到和平逻辑。

  我把儒家思想的“天地君亲师”概括为四重共同体:“天地”是“自然共同体”,“君”是“政治社会共同体”,“亲”是“血缘人伦共同体”,“师”是“文化教养共同体”。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四重共同体来生活,儒家重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恰当互动关系。

  四个共同体中,儒家强调从血缘人伦共同体入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扩展到文化教养共同体、政治社会共同体,最后回归天地自然共同体。这一思想在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四重共同体都做好,才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25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祭孔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可激励更多人为四重共同体而奋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绵绵若存,生生不已。(完)

  受访者简介:

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林安梧

  林安梧,台湾台中人,著名儒学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现代新儒学”集大成者牟宗三先生高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1996年)相继提出“儒学革命论”暨“后新儒学”理论、“公民儒学”理论,是当代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东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