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招为干部“撑腰”,如何激励干事创业热情?
中新网北京3月29日电(韦香惠)严惩诬告陷害行为、明确容错免责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近日,多地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强调鼓励干部干事创业,为干部免责撑腰。专家对此分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需进一步提升干部管理制度科学性和规范化。
资料图:浙江省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发布会现场。 浙江省纪委供图
对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展开调研
本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将“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不担当不作为”列入调研内容。
在内蒙古,担当作为情况成为考察识别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尺。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重点围绕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细化和明确了20种具体情形,通过加大“下”的力度,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干部“躺平”的问题,倒逼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黑龙江则从今年3月开始至12月底,采取专项行动整治诬告陷害行为。不久前,该省纪检监察机关与公安厅发布通告,着力查处采取捏造事实、伪造材料等方式反映问题,意图使党员或者公职人员受到不良政治影响、名誉损失或者责任追究的诬告陷害行为。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干部管死,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艾俊涛接受采访时说道。
此前,甘肃省纪委印发《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容错免责工作办法》,明确可以容错免责的12类情形。对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探索创新、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等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错误,经调查认定,将依规依纪依法不予、免予、减轻或者从轻处理。
干部工作积极性去哪儿了?
从2016年开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翔对干部工作积极性展开深入研究。她的学术论文《地方干部的隐性退出现象及其成因》于2022年11月刊发在《北大政治学评论》上。
文章以三国名士徐庶“不献一计”类比富有才干的在职官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既不辞职也不发声,提出了“地方干部徐庶化”的概念。
从研究来看,地方干部徐庶化存在“短期的现实主义者”和“长期的理想主义者”两种逻辑。短期职业选择受到职业回报、工作体验、工作环境的现实影响;长期职业生涯规划中,他们更加关注职业回报的长期愿景。
高翔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依旧影响当代中国官员。“从我的观察来看,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才,对张载的‘横渠四句’——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仍有着强烈的实现愿景。”
一位从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副处级干部提到,“我起草的这个文件,要影响当地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这种成就感(相比赚钱)是不一样的。”
高翔表示,相比于英美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中国对干部的要求除了讲求公共服务精神,还需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包括政策创新、政策再生产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大量政策需要干部去发挥才智。”
如何平衡干部工作积极性与规范?
“对于有才能的干部,既要让他保持对职业的热忱,又要他讲规范守规则,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是亟须向组织制度求解的问题。”高翔说道。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2022年,“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再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2年,海南省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召开澄清正名会、媒体公开通报等形式,为万宁市委书记盖文启澄清不实举报,消除负面影响。《海南日报》刊文指出,这种大张旗鼓为正厅长级干部澄清正名在海南尚属首次。
浙江还探索过传播形式更强的澄清方式。2022年,浙江省纪委监委举办了一场澄清正名发布会,为21名来自全省各地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的党员干部公开澄清,并公布10起查处诬告陷害典型案例。据媒体报道,当时,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吸引了数十万人次观看。
最近两年,高翔注意到地方干部不积极、不作为的现象有明显改变,一方面说明各地有效落实了中央政策,另一方面,党政机构的组织内部也在进行调整。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高翔分析,这也是推进政府工作人员科学配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体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