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丨粮食产能再增千亿斤咋实现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本报记者 毛鑫鑫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部署。
回望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其中山东生产了1108.76亿斤。在高起点上,粮食产能再增千亿斤咋实现?农业大省山东在产能提升行动中如何展现新担当?住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是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路径。”德州市市长朱开国代表说,自2021年9月开始,德州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即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利用5年时间,确保“吨半粮”核心区地块夏秋两季具备单产1500公斤的生产能力,为全国粮食高产探索路径、积累经验。2022年,德州一半以上核心区地块平均亩产超过吨半粮产能,初战告捷。
在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的具体实践中,朱开国发现还存在着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多、主导品种不突出,一些关键增产技术总结推广不够等问题。他建议,以德州等粮食主产区为依托,开展“吨半粮”示范区建设,集成创新规模化高产的品种选育及投入品创制、种植制度优化配置、水肥药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吨半粮”关键技术,形成相关技术规程、技术模式,同时创新以“科技小院”“科特派”为代表的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服务新模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济南17”是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有效替代进口;“济麦22”10年推广面积全国第一,累计推广3.3亿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建军代表和团队成员育成的“济麦”系列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6亿多亩,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良种力量。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本材料,是育种的基础。只有拥有尽可能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从中选材组配,为育出良种带来更多可能。”刘建军说,不少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有着优质的基因,在抗病性等方面有良好表现,建议尽可能收集、保存这些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优质基因,充分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育出更多好麦种。
刘建军注意到,目前国内市场上小麦品种较多,也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让农民在选择时无所适从。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审定品种的质量,在统一供种、展示示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民建山东省枣庄市主委、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王凌委员在枣庄市峄城区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通过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减垄增地、减沟增地、减路增地,有效增加粮食生产面积3%—6%,配合土地深翻、种肥同播、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等农业技术,实现粮食增产10%—20%。
“建议稳步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助力粮食稳产增产。”王凌说,首先要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明确土地基础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夯实基础,“对于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其开展规模化经营,并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农机具应用、先进农产品开发力度,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对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给粮食生产带来的积极影响,深耕农机装备领域的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代表也深有感触。“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机械化作业条件大大改善。”他说,在大地块上,与以前50马力以下拖拉机相比,现在的260马力拖拉机作业效率提高4-5倍,劳动力数量减少80%,能耗降低一半。
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未来,聚焦粮食高质高效生产,我们将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开发高端农机、智慧农机上再发力,着力优化农机装备性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作强度。”姜卫东说,企业还将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探索完善“农机+农艺+服务”的发展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全环节生产托管服务,助力提升粮食产能。
(本报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