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到园区,旧动能在重组、转型,新动能在崛起、壮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特约撰稿王缔 编辑顾佳贇
在山东济南的浪潮集团智能制造基地内,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作业,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运送物料,一批批高端服务器经历48小时共660项整机测试,从这里启程运往世界各地。
在青岛高新区的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忙碌的小机器人对着飞机蒙皮不停扫描,一旁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数据信息。除了针对航空大型结构件测量的特殊扫描方案,海克斯康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核心技术已在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器械等行业广泛应用。
在潍坊高新区,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的柔性加工线上,磁悬浮鼓风机正在组装制作。比起传统鼓风机,一台100千瓦的磁悬浮鼓风机每年可节电30多万千瓦时,企业仅靠节电,不到1年就能省出购机成本。
……
山东,中国北方经济第一大省,自2018年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旧动能转换大变革始,5年后的今天,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已然深度重塑。
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到园区,旧动能在重组、转型,新动能在崛起、壮大。齐鲁大地成为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努力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路径。
为全国“打样”
“南看广东,北看山东”,改革开放推动了山东经济腾飞。1982年,山东GDP总量超越江苏,排名全国第一,此后连续3年位居榜首。依靠“大象经济”(经济学上特指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山东在全国确立起领先的开放、基建和工业优势,从而长期高居中国省份经济排行榜前列。
进入新世纪,在发展势头与创新活力上,山东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差距开始显现,发展瓶颈逐步凸显。
2001年,经调整后的山东省136家重点工业企业名单里首次出现民营企业。
“山东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长期偏高,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同时,‘四新’经济总体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数字经济赋能不强,新动能的成长难以弥补旧动能的下滑。”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福一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山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在已建成的14个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山东一个都没有。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之所以选择山东,就是因为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山东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比较有代表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占比相对较小,也存在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包括沿海与内陆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等。”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董彦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山东转型成功,能起到为全国‘打样’、示范的作用。”
对山东而言,成为综合实验区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社科院前院长张述存认为,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改变,通过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核心支撑,实现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增量的扩大供给。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通过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优化重组,重塑区域发展新动能,进而提升山东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
新旧动能转换之战开启时,山东定下目标: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五年过去,山东交出了成绩单:
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2022年达到8.74万亿元,年均增长5.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3%左右,获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PM2.5浓度下降33.3%,重污染天数下降71.8%。
2022年,山东在全国经济总量前五省份中增速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6.1%,进出口总额增长13.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各有侧重
“低端产品已经饱和,未来山东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能生产高端产品。不仅靠规模扩张,更要靠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含量。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同时通过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市场,进而走向国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我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基础最雄厚、结构最完善、配套最完备的省份,具有形成广泛示范的产业优势,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广阔。在此基础上,山东为新旧动能转换设立了新“十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旅产业、现代轻工纺织、现代金融服务。
“‘十强’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代表着山东先进生产力的重点发展方向。”高福一说,从产业分布来看,域内不同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侧重点均有不同。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也是各城市重塑经济结构的过程。
在城市任务方面,《方案》明确:山东省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三市的核心地位,将其余14市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纳入其中,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
刘勇分析:“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济南作为省会、青岛作为副省级城市,产业分工的重点是发展装备制造业,进而打造成为国家装备业重要基地。高端装备业从研发到生产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点,能够有力地促进城市吸引更多人才和高校等创新力量。”
在青岛,我国每100辆高速列车中就有60多辆是从城阳驶出的。“600公里时速的‘贴地飞行神器’落地代表着高技术性、高附加值与高潜力。”刘勇举例说。2021年,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与智能家电共同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济南,圣泉集团是世界上首次从玉米芯提炼出石墨烯、首次把石墨烯应用到纤维、生产石墨烯纤维制品的新材料企业。圣泉生产的新型航天防热材料,助力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2022年以来,山东高端装备制造频频出彩。国信集团“国信一号”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养殖的首批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上市;潍柴动力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山东装备制造业对整体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3%,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
“地级市的产业分工重点是一般产品制造业。如能源原材料产业、零部件配套、食品制造、纺织工业、建材和日常用品等各类轻制造业。”刘勇说,“县级市重点做农产品加工工业,把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农业现代化。”
2022年9月,位于聊城高唐县的纷美包装(山东)有限公司厂房内,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生产线高速运转,产能可达40亿包,产品从这里销往雀巢、可口可乐、蒙牛、伊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聊城依托中冶银河、阳谷金蔡伦、纷美包装三家领航企业,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集聚发展、开展数字化技改、加大科研力度等方面发力,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业链韧性,全面激发印刷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发展活力。
人们所熟知的寿光蔬菜,也正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建成投用占地2.3万亩的18个智能化、标准化园区,全部使用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蔬菜园区变身为“绿色工厂”,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新路。
“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和用地结构调整,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十强’产业,营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重点领域改革。这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能取得突破的几个关键点。”高福一分析,“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用新方式、新技术、新思维去重构经济动能,各城市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2022年5月19日,山东青岛,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停留在青岛港口加注油品
重塑营商环境
近年来,营商环境成为城市发展领域的热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山东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关兆泉认为,营商环境涉及企业从注册、运营开始的全生命过程,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直接影响到创新产业和企业能否茁壮成长。
圣泉集团财务总监张亚玲感受最直接的莫过于近年来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圣泉集团2022年共收到各项退税款9042余万元。“税收优惠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企业有了钱,无论是扩大生产还是投入研发,发展后劲都更足了。”张亚玲感慨道,除了税收优惠,一对一税收顾问的不间断定制服务、“码上办”线上业务足不出户、留抵退税“一键确认”、出口退税当天办等一系列办税便利新举措也值得点赞。
山东的营商环境以往给人“官本位”“酒局多”的刻板印象。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山东下大功夫重塑营商环境:以数字政府建设赋能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围绕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登记财产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再造审批服务流程;按照放管并重原则,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打造以信用为基础,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一体化监管平台。
2018年,济南首创“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当时正筹备建设的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项目在一天内同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创造了建设领域规模以上外资项目快速审批的全国第一。
2020年,在项目建设跟进中,山东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出台能耗指标收储办法以及“土地跟着项目走”实施细则,预支10万亩土地指标保障项目落地,对270个省级重点项目累计授信3753亿元、发放贷款862亿元。解决了155个重点项目的202个落地难点堵点问题。
2022年,山东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19个领域推出166项改革举措。
如今,开办企业全流程“1个环节、0成本、1天办结”在山东主要城市都已实现。多个城市还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清单,企业无需申请,政府主动把政策和服务送上门。
五年来,山东的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办事效率更加便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全程网办率超过80%。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已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连续三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含直辖市),2022年位列全国第5名。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民营企业对山东用地成本下降以及金融支持政策满意度较高。疫情期间,山东对纾困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审核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效率、对出口/外贸企业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获得民营企业好评。
营商土壤的质量提升直接促进了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的显著提升。
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介绍,截至2022年9月底,山东市场主体总量1387万户,较2017年底增长71.9%;上市公司总量381家,其中代表新动能和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占比超过九成。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8.8%。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8月,山东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6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9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5家,数量均居全国前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50家山东企业上榜。
五年来,山东走通了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的营商环境优化路径,助力经济转型,实现“大象转身”,并吸引了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聚集发展,形成“蚂蚁成军”甚至“群象共舞”的趋势。
山东济南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上,潍柴集团展示的高热效率柴油发动机(郭绪雷/摄)
引才育才聚才
获批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后,2019年,山东实施人才战略、成立人才集团、出台引才政策,明确到2035年建成人才强省的总目标;2020年12月,省委确定“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将其摆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人才和发展互为因果,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也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福一说。
兰州大学博士生曹平,毕业后直接来到济南加盟齐鲁制药,住进济南人才安居房;北京研究生丁小艺放弃北京户口,来到青岛从事金融业;企业家翟兆国走过很多城市,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济南,组建同方德诚(山东)科技股份公司。
翟兆国认为,济南持续优化升级的引才环境,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如今,其公司建成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济南市“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全国节能环保创新企业……
两年前,沈阳新松公司进入山东并在济南成立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依托山东省机器人跨平台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组件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关教授、博士牵头的核心创新团队。目前技术团队有200多人,山东本地人才占到七八成。两年来,研究院成功对接500余家重点企业,推进100余个重点项目,辐射带动千亿级产业转型升级。
为精准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2022年4月,威海市文登区创新推出“引才券”制度。
“我们可以自主认定5名人才进行引进,不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不管是兼职还是全职,只要企业认为好用管用,政府就给资金支持。”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滕卫兵说。
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人才需求方向也在向高素质人才转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加。齐鲁人才网对2022届山东省驻鲁高校毕业生就业样本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留鲁率”逐年提高,留在省内就业的2022届毕业生占比高达87.37%。
为进一步吸引技术技能人才和促进就业,山东出台《关于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遴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产业技能类),加大齐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培养集聚一批与“十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高福一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活力,但也受城市魅力、公共服务等众多因素影响。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和上海人口政策相对严格、门槛较高;南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居住成本普遍偏高。山东地理位置处于京沪之间,生活成本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人才是创新创造的基础,是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是‘群象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福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