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良
近日,京城连遇高温潮湿天气,进入了三伏天最热的时段。在炎夏的威力下,人们容易出现乏力倦怠、精神欠佳、情绪急躁、食欲不振、口干咽痛等问题。这些都是暑热侵袭人体、耗伤阴液所导致的一系列表现。
三伏天阳气最盛,中医认为,人体要趁这个时段“伏避暑湿”“固护阴液”“趁阳驱寒”“盛夏防寒”,下面我们来说说具体应该怎么做。
伏避暑湿
暑与湿常伴随出现,又各有特点。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容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心血管疾患;湿邪则重浊、粘滞,趋于下焦。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就是因为湿易困脾,夏季又与五脏之脾相应,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粘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四肢疲倦、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
伏避暑湿可以从作息和饮食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作息规律。中午阳光最盛时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避开11时至13时,不提倡中午、下午进行爬山、跑步等户外剧烈运动,建议选择游泳或早晚慢跑、骑车等。尽量创造条件午睡,哪怕时间较短也能让人体自身阳气内敛,防暑邪侵袭人体;二是饮食清淡,少饮酒、少吃油腻食物。酒精、肥肉等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正气不足就更易被湿邪侵袭。
固护阴液
阳气炽盛,易灼阴液,大量流汗会造成体内盐分大量流失。因此,三伏天要多饮水,多食用解暑滋阴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等。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也可以适当食用,如将赤小豆、绿豆、薏米、山楂等熬粥、煮汤,晾到常温食用,有清热解渴、利水渗湿之效。若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用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代茶饮,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之效。此外,需注意不要熬夜,平稳心态,避免因熬夜不眠或肝火内动而伤阴。
趁阳驱寒
趁阳驱寒是指趁人体在三伏天腠理大开,用药来助阳化气,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若寒邪留滞肺经,容易在冬天犯哮喘、感冒、咳嗽;寒邪留滞关节,则易导致关节疼痛,怕风怕冷;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例假失常,男子易阳气不升、小便淋漓。古人常讲冬病夏治,比如,膝关节、手脚冷痛的人可以在早上5时到9时太阳上升过程中晒晒颈椎大椎穴、手臂、小腿和膝盖,按揉足三里,拍打腰部,起到按摩点穴、疏经通络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咨询医生,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选取相应寒邪所在经络穴位贴敷,可治老寒腿、哮喘、宫寒痛经等疾患。
盛夏防寒
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肯定的。夏季炎热,人容易贪凉,爱吃冰镇食物或吹空调、洗凉水澡,这些操作可能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着凉。夏季因吃太多冰镇食物引发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的病例,就是因为过食寒凉冰冷食物使寒邪直接攻入脾胃,直中脏腑,伤及脾阳。同样的,若大汗之后立即直吹空调或冲凉水澡,就会让贼风邪气趁穴位“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引发颈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总而言之,结合中医理论,提醒大家在三伏天做好“避、养、祛、防”,即避暑湿、养阴液、祛旧寒、防寒邪。做好这几点,就能帮助自己把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变成调养身心的好时节。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