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明 张俊清 阎筠 卢桂峰)毛主席曾说,通信战士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信战士作为部队作战时信息保障的坚实力量,他们英勇果敢、不怕牺牲,用生命在保家卫国,守护着战场上的通信畅通……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愿誓死保卫世界和平
1930年,宋玉亮出生在山西省沁源县石台村,1944年7月,年仅14岁的宋玉亮在家乡参了军,成为太岳军区一分区三十八团政治处的一名勤务兵。1946年12月,他因为年龄小又患有夜盲病,不能随部队辗转作战,被部队介绍到灵石县民高学习。1947年12月,他从灵石县民高回到部队,并前往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必威体育学习;1948年6月,到华北军区电讯工程必威体育学习通讯业务知识和技能。1949年2月,宋玉亮成为华北军区电台队十三台的一名见习报务员;1949年8月,又去到京津地区防空司令部电台担任电台组长。
据宋玉亮老人回忆,1951年5月,抗美援朝志愿军载着高炮、雷达、探照灯等物资和装备,奔走在祖国大地。到了安东后,备战的气氛越来越浓。一天夜里,师部率直属队集中在一所必威体育操场上,战士们在首长的带领下大声宣誓: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全国各族人民委托,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誓死保卫世界和平……”
夜幕降临,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走了很长时间后,他们隐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闪烁着一束束绿光。这时前方传来口令:“发现狼群,不准喊叫,迅速通过。”他们屏住呼吸极速通过,来到了一座不知名的高山,那里能听到炮火轰鸣,能看到火光闪烁,混浊的烟雾迎面袭来,能见度极差。突然前面低声传令:“发现情况,警卫分队散开,做好战斗准备。”宋玉亮随即握紧手中的枪,等待战斗的命令……
不一会儿,前方没了任何动静。他们把握时机进入到一个山洞,而这也成了宋玉亮工作的阵地---高炮指挥所。于是,他和战友们开始架设高炮、雷达、探照灯等各种设施。
后来第五次战役打响,由于炮弹击中指挥所的掩体,导致通信联络中断,几次出去抢修高架天线也无济于事,宋玉亮和他的战友只好抱着通讯设备开通炮兵协同网,请求炮兵压制敌人的炮火。
战斗结束了,他们走到掩体外,硝烟和雾气呛得人喘不过气。突然有人感到呼吸困难,喊道:“敌人放毒气了! ”宋玉亮听到后,立刻尿湿手帕,捂住口鼻,躲回掩体内。
在一次掩护行动中,高炮师指挥第一次使用了无线步话机,对高炮营进行精准指挥。志愿军强渡清川江,在两岸的山头上部署不同口径的高炮等武器,江面浮桥上还布设了一个高射机枪连,而这些都是通过无线通讯指挥完成的。
1953年春,组织上抽调宋玉亮回国。临行前,战友们让他捎信回去,说道:“烽火两年多,家书抵万金,见到平安信,家人定高兴!”不一会儿,宋玉亮的挎包就装满了战友们的信件。
1976年4月,宋玉亮转业到太原市邮政局电讯科工作;1983年,又去了山西省邮电管理局纪检组、监察室任检查员;1991年3月,从山西省邮电管理局离休,结束了自己长达几十年的通信生涯。后按专业属性划归山西联通管理。
经历过战争风雨 才更加珍惜和平
王彬离休已经30年了,却仍然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作风,每天定时看新闻、散步、看报、锻炼身体……当提起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王彬平复情绪后,讲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48年秋,解放军来到王彬就读的河北省潞河中学招兵。当时他正读高二,因为文化程度高,他被选入了有“旋风部队”威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军部文干队。1950年10月,王彬随第40集团军文工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沿老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方向前进。
当时的战场没有前后方之分,因为敌军的轰炸机会随时随地轰炸。1950年12月,王彬和战友奉命护送近百名伤员回国,行至途中,敌军的轰炸机呼啸而过,转眼间炸弹就将运送伤员的一辆卡车炸毁,队伍也被冲散。与战友失联的王彬,独自一人带领三十多名伤员就地宿营,把伤员安顿妥当后,他立即动身搜寻附近部队,最后终于找到了友军,解决了伤员的吃喝住医问题。经过短暂休整后,这些伤员被王彬安全送到了下一个接应站,而那时王彬才刚满20岁。
从第一批入朝,到最后一批回国,王彬在朝鲜战场上坚守了3年。归国后,王彬转业到天津邮电管理局工作。离休后,由于国内邮电体制改革,他被划入天津联通进行管理。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说:“经历过战争就更加热爱和平,经历过风雨就更加欣赏彩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耄耋老人初心不改
2020年10月23日,当张兆瑞老人接过莱阳联通送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把纪念章捧在手心反复看,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思维清晰的他,又回忆起了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
张兆瑞是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夕入的伍,1950年11月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抗美援朝作战前线,在1952年归国前一直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通讯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五次战役。在战场上,他不惧危险,尤其是在敌军飞机狂轰滥炸的紧急军情下,他和战友仍多次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成功修复被炮火炸断的电话,让前后方信息不断联……
身临战场,当时环境怎么样,战事险不险?张兆瑞老人回忆说,“一直有飞机在头顶嗡嗡地响,但脑子里什么也没想,顾不上危险不危险的。”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时值寒冬,志愿军却普遍装备简陋,几场战役下来,他们中很多人的脚都被严重冻伤,一遇暖,皮就脱落了。
极度寒冷的环境,不断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有的志愿军体力已经透支,甚至在呼啸的北风中悄然离世。谁先牺牲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牺牲的?不知道。只知道他们离开得很安静,大地为床、雪花做被。回想起在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们,张兆瑞数次哽咽,忍不住地抹眼泪。
战争结束后,张兆瑞转业到莱阳邮电局基建科,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1990年,张兆瑞光荣离休,为莱阳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
莱阳联通工作人员临走前,张兆瑞老人将沉甸甸的纪念章戴在胸前,与他们合影留念,并说道:“这是党给我的崇高荣誉,是对所有参战老兵巨大的精神鼓励。党没有忘记我们,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感到无尚光荣!”
历史永记,精神永存。这一枚小小的纪念章,是历史的凝聚,更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闪亮坐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