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济南报道 2021年2月18日,济南。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山东召开全省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这次大会对三年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
这是3年前山东给出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寄予厚望,希望山东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路子来”。
2018年2月22日,也是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山东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一场具有全国试点意义的新旧动能转换就此启动。
许多人至今记得,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那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对全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一个大拖累”。他的话里更传递着一种信念——“我们承认差距,但绝不甘心差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是唯一出路”。
山东的紧迫感来自现实,也来自于顶层设计。山东省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几乎映射着转型中国具有的所有特质:既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面临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难题和困惑。
由此,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山东推动转型发展的总抓手。2018年1月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按照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山东这个工业大省强忍着阵痛、压力与挑战,展开了一场全面、系统、颇具“山东特色”的产业大调整。
3年之后,山东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作为唯一获批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命题,会从这个北方大省的实践中找到怎样的线索和启示?
2020年经济总量达7.3万亿元,“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6.6%;2018年初确定的“五年取得突破”19项规划指标,7项已提前完成。山东发展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艰难转变。
即使如此,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成效,仍然保持清醒的认识:“新旧动能转换正处在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我们没有丝毫止步歇脚的资本,没有半点动摇回头的资格,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现在就要倒计时、冲刺跑”……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关系山东,也关系全国
“几年来,我们经受住了经济负重转型的阵痛、多重矛盾交织叠加的压力、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冲击……”回顾这3年,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看来,山东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18年初,尽管当时山东经济总量仍是全国第三、北方第一,但无论发展速度还是后劲,与周边省份相比已严重滞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不仅经济总量与广东、江苏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在经济增速上被河南、安徽等内陆省份甩在身后;在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上,山东既有的资源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心头之痛”。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当时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标总量全国第一。山东耗费了大量能源、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但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低了1.12、2.82和4.2个百分点。比如,山东地炼规模全国第一,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指出,大多数企业以巨大的环境污染、土地消耗等为代价,“只搞了个原油进口加工,赚了一点点加工费而已”。2019年,山东化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2.89%,分别低于全国和广东2.55和3.34个百分点。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
曾有经济学者说,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这里既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面临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难题和困惑;既有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又包含着内陆地区诸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境。
而彼时,国际上新科技革命、深层产业变革、工业4.0如火如荼;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成为中共十九大的共识和决议。
在整个世界的增长引擎都将实现革命性转换之际,山东能否突出重围,凤凰涅槃,进而抓住机会,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新成为一个领跑者?这不仅仅是山东的必答题,也是转型中国的重大命题。
由此,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山东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和突破口。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唯一获批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紧接着,山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 。
正是从2018年那次动员会后,山东启动了一场具有全国试点意义的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改革。
大省转型阵痛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统筹推进“淘汰落后动能、提升传统动能、壮大新动能”的关系。为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场,山东提出了“三个坚决”的创新思路,也就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告诉记者,只有先做好“去”的文章,甩掉低端产能的“坛坛罐罐”,才能把“笼子”腾出来,让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和项目集中,为培育新动能释放空间。
在当时的山东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重化工业又占传统产业的70%,化工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尤为繁重。
2018年6月29日,伴随着挖掘机、推土机的隆隆响声,山东淄博市文昌湖区萌水镇萌四村工业园内,东升万佳润滑油厂40多个储油罐被逐一拆解、移除。
文昌湖区的山东元丰润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泗浩,指着最后200余件重型汽车润滑油告诉记者,厂里的设备已经分割铲除了,等安徽客户将最后一批库存全部运走后,将结束十几年的化工生产经营史。该公司已经订购了设备,改行投资无污染的办公用纸加工项目,将尽快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文昌湖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刘京尧介绍,“化工企业关停,不是搬迁、不是提升、更不是升级和进园区,而是彻彻底底的关停,今后文昌湖将不再有化工企业”。
文昌湖曾是山东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淄博市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地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化工成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化工厂93家。一方面,废水废气引发的环境污染使周边居民叫苦连天;另一方面,2017年文昌湖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9亿元、利税1682万元,经济与环保之间冲突难以取舍。
新旧动能转换启动后,淄博终于下定决心对化工产业集中整治。萌水镇萌四村工业园内润滑油罐的拆除行动,吹响了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化工企业“清零”的冲锋号。
作为全国的化工重镇,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向《经济观察报》介绍,3年来淄博化工园区由28个减少到6个,化工企业从1135家减少到524家。有时一次集中整治行动就关停上百家化工厂。
而从山东全省来看,3年来,山东强忍着压力、挑战与阵痛,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煤炭消费量1亿多吨,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
山东是经济大省,船大不仅掉头慢,过程更为艰难——2019年上半年,山东省GDP增速降至5.4%,为十多年来历史最低水平;新旧动能转换是要“腾笼换鸟”,可高污染、高耗能的旧产能纷纷淘汰,新动能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补位,山东各地一度出现了“空笼期”……
一方面,中央环保政策日益趋严,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十强产业”培育尚需时日,地方经济稳定必须兼顾。破立之间的节奏与平衡如何把握,考验着改革者的定力与智慧。
“山东特色”新动能
重塑一个传统工业大省的经济结构,在“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中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占179个。
究竟选择哪些产业担当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又应以何种方式培育这些新动能?如果说“破”与“立”只关乎改革的决心,“取”与“舍”的抉择则要复杂的多。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介绍,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山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的标准,经过反复遴选,最终梳理出“十强”产业作为支撑发展的新动能。
“十强”产业不仅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也是各占一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5个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是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5个产业属于传统改造升级形成的产业。
山东工商学院副院长刘冰认为,“十强”产业一方面包括山东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另一方面包括同世界未来发展趋向相关联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关联,另一方面又能为其他产业作支撑。
而在培育新动能上,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洪平指出,山东大力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50%,这种打造“十强”产业的方式,不只是扶持一个个龙头企业,也不仅是完善一条条线性产业链,而是试图营造一片片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包含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众多相关联的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这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一个鲜明的特色”。费洪平说。
2018年初的动员大会就提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代表产业发展新趋势,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优质资源集中,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特色品牌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区域的竞争力,要瞄准“十强”产业,跟进配套政策,努力把每个产业做成万亿级以上体量、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产业集群。
2020年6月21日,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辆时速高达600km的磁悬浮样车在磁悬浮试验轨道上试跑成功,标志着中国磁悬浮列车的技术研发逐渐成熟。该公司是中国首列时速200-250公里、首列时速300公里以及首列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的制造商,也是中国生产和在线运营高速动车组数量最多的企业。
青岛以中车四方为龙头,以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四方庞巴迪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骨干企业,规划出一个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仅2020年,就有中车研究院青岛分院、中车科技园(青岛)有限公司、中车信息技术分公司等科研机构在青岛相继成立。目前,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2018年以来,烟台开始培育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以万华化学为龙头企业,以泰和新材、道恩、万润、巨力、玲珑等为骨干,规模过千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10万人,涵盖聚氨酯、新型合成树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精细化工领域。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集群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基地。
国家发改委一份调研报告指出,“2020年山东全省7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5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首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1年2月1日,山东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认定并公布济南市生物医药、烟台市核电装备、潍坊市智能制造装备等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年前,山东因大企业林立被称为“群象经济”;如今,山东借助新旧动能转换,正试图营造一个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森林密布、间有灌木小草的“产业雨林”“经济生态”。相比于单个大企业,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抗击风险能力也更强。
危机是检验一个区域经济成色的试金石。山东启动新旧动能转换两年后,2020年春节后罕见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继而引发了宏观经济萧条、市场消费乏力、进出口受挫……重重困境相互叠加,一度对经济稳定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一季度,无论是全国还是山东,第二产业都是三大产业中降幅最大的——山东2020年一季度第二产业降幅达7.1%。
但一个个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却在危机中支撑起山东迅速复工复产。2020年山东以“3.6%”的经济增速,在与诸多沿海发达省份的横向比较中丝毫不落下风。其中,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82.9亿元,增长19.6%。“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全年利润分别增长75.4%、32%、29.9%和25.8%。
疫情中的表现,足可见证山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压舱石的分量。更重要的是,新动能的逐步崛起,也改变着这块压舱石的成色——“十三五”时期,山东以1.2%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的经济增长。
“人到半山路更陡”
“当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3年初见成效,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参与对山东改革进行评估的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洪平认为。
2021年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山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四新”经济比重偏低;创新支撑力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投入产出比不高;重点改革亟待突破,流程还不够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还有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土地、环境容量制约凸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
一个大省的经济转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意味着,尽管当下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但未来几年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按照“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部署,目前山东省正在制定两年行动方案,逐个行业明确标准和任务。
去除旧动能,山东计划以更大力度坚决淘汰——在建项目凡没有落实产能替换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一律叫停;新上项目凡不符合环保、安全、技术、能耗等标准的,一律不得开工;对钢铁、地炼、焦化、煤炭、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分类划定加严“标准线”,达不到标准的限期关停……中央已确定2030年碳达峰,作为能耗大省,山东力争率先达峰。
重塑新动能,营造“产业雨林”,更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科技被认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山东正酝酿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目前,山东省委已决定,整合现有各类科技工作协调机构,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重大规划、战略工程等。同时,计划今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要增长10%,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不低于25%;今明两年,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
新旧动能转换“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山东重点围绕“十强”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加快完善已确定的42条制造业关键产业链;另一方面依托头部企业规划建设高品质产业集群,按照规划,未来将实施一县一个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计划,产业集群将成为山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形态。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洪平认为,未来山东改革攻坚方向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企业在思想观念上需要进一步解放,一是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亟待更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这也是今后山东改革的难点所在。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山东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如何把握这个“黄金期”?山东给出的答案是:“更深层次推动观念变革”、“更大力度向市场放权”、“更加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改革具体措施。
“人到半山路更陡。”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2月18日动员大会上如此定义这场仍然处在进行时的变革。他引用了散文《挑山工》中的语句,“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面对“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改革目标,“我们没有丝毫止步歇脚、骄傲松懈的资本,更没有半点动摇、回头的资格!唯有头拱地、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