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11月20日电(沈广安)初冬时节,154个乡村振兴片区如星火般遍布潍坊大地,一场重塑乡村生产力的“化学反应”正悄然发生。它不再满足于村庄的物理叠加,而是追求要素重组后催生出的全新“化合物”与“能量”。其核心秘诀,就藏在片区化的“化”字之中。
20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潍坊,探寻这片沃土深处蕴藏的“共富密码”。
所谓片区化,绝非简单地将地理相邻的多个村庄机械叠加,其核心在“化”,在于“协同”反应而非简单“合并”。这片曾孕育出“三个模式”的沃土,正以“片区化”为全新反应炉,催生着一场以规模、产业、科技、组织、生态为反应路径的深刻变革。
如何通过五种“化”学反应,重塑乡村肌理,催生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如何不断赋予“三个模式”新时代新内涵,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让农民更富裕、村庄更美丽?如何打造齐鲁样板?
一份独特的“潍坊答卷”,随着采访团的深入探寻,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聚合反应”:从“分散质点”到“强大晶体”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破解“小而散”的困境。潍坊的“聚合反应”,是通过有目的的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田埂”,将分散的资源要素吸引、键合,形成结构更稳固、能量更强大的“晶体”。

采访团走进寿光市古城街道的“七彩番茄·魅力古城”片区,切身感受“从一粒种子到一桌七彩番茄”的全产业链发展。“前疃村牵头领办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年销售番茄500万斤。村民年收入由过去不足5万元提升至20万元以上。”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祥滨说,他们通过组建片区党委,将分散的2000亩耕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