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正文
烟台市民政局创新“政府+慈善+保险”多维模式 打造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新生态
2025年10月14日 14:02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14日电(孙立华 吴学飞)烟台市民政局聚焦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住院陪护难题,创新实施“情暖万家·爱心陪护”项目,在山东率先采用“政府救助保基本、慈善帮扶拓维度、保险项目增效能”的运作模式,打造全链条、精准化、可持续的陪护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生存”向“品质服务”跃升。

  机制创新:构建多元资金运作模式

  烟台市民政局在资金运作方面积极创新,构建起“财政托底+慈善助力+保险撬动”的多元模式,为项目开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其一,财政托底保障基本需求。除上级下达资金外,建立市县两级财政分担机制,年度安排财政资金8600余万元,专项保障特困人员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基本服务需求。同步实施“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全链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精准。

  其二,慈善赋能拓宽资金来源。烟台市慈善总会建立“定向捐赠+小额募捐+冠名基金”的立体化筹资模式,累计筹集慈善资金115万元支持“情暖万家·爱心陪护”项目开展,并按年度持续投入。同时,采取“捐赠透明化、使用项目化、效果可视化”的全流程管理,通过慈善信息平台公示项目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慈善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其三,保险助力释放资金潜力。烟台通过政府采购程序,与人保公司合作开发省内首个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专属陪护保险,突破性取消起付线与免赔额,并针对服务对象年老体弱特征,创新采用“服务置换理赔”方式,实现了“一个电话即享住院陪护服务”。此外,通过建立“保险精算+服务打包+动态调整”的精细化成本管控模式,以人均60元的投保成本撬动市场价值1300元的专业陪护服务套餐,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创新:打造链条照护体系

  围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护需求,烟台市民政局在服务层面不断创新,打造“院前+院中+院后”全链条照护体系,全方位守护特困人员健康与生活。

  首先,前置实施院前预防,建立“三色三级”健康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组建“帮帮团”,县镇村三级联动,根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患病风险等级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分类管理。对蓝色标识(低风险)群体开展每月定期探访和个性化健康宣教;对黄色标识(中风险)群体实施每周关爱巡访,联动基层卫生服务站开展系统化健康监测;对红色标识(高风险)的8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实行每日必访,通过居家智能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实时追踪生命体征,目前已成功预警并干预高危病例46例,有效降低突发健康风险。

  其次,规范实施院中陪护,建立“三阶九步”标准化服务流程。入院阶段严格执行“三告知”程序(告知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监督渠道),通过服务双方共同阅读简易明白卡,确保服务要素“一目了然”;在院阶段全面落实“三记录”要求(记录服务项目、医嘱要求、特殊状况),确保服务过程细致可靠;出院阶段延伸“三反馈”服务(反馈护理要点、用药清单、康复建议),形成陪护闭环。截至目前,已为全市40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专业陪护服务,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最后,深化院后服务,构建“1+1”健康守护双轨模式。一方面,整合家庭医生团队专业资源,衔接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远程健康监测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汇聚社会力量打造“暖心助老”公益服务包,涵盖康复义诊、营养助餐、心理疏导、居家清扫、个人清洁等8类精细服务。同时,配套实施“四个一”爱心工程(一次代购代办、一次聊天陪伴、一次健康宣讲、一次节日慰问),该模式已累计服务253人次,成功打通院后照护“最后一米”,提升了特殊群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监管创新:建立全周期多维度质量管控机制

  为确保项目服务质量,烟台市民政局在监管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全周期+多维度”质量管控机制,为项目规范运行保驾护航。

  第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格过程监管。线上,在当地研发的社会救助“云助联办”信息平台内设置专项监管模块,要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实时打卡上传服务工单、影像资料等电子档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留痕和过程分析。线下,市县两级民政部门采取“日查看、周对接、月调度”的常态化监管模式,重点核查服务时长、质量达标等情况,形成监测台账。针对监测结果,联合保险公司对存在问题的服务机构实行“问题提醒—限期整改-退出服务”的阶梯式惩处措施。项目实施以来,已回访服务对象78人、集中约谈服务机构3次、整改问题7个,服务更加规范高效。

  第二,推行绩效评估机制,优化效果管理。引入山东工商学院专业评估团队,构建“5+3”科学评估体系,即围绕服务可达性、质量稳定性、响应及时性、费用合理性、安全可靠性5个核心维度,采用自评报告核验、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服务过程质量追踪3种评估方式,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开展中期评估和结项评估。建立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估结果与费用拨付、续约资格挂钩,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第三,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实现阳光运行。打造“1+16+2”立体化监督网络,依托1条政务服务热线、16条市县两级社会救助专线、2条保险服务投诉专线资源,实行首接负责制和半小时响应承诺制。建立“阳光救助”三级公示体系,在市县两级政府或部门网站、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委会各有侧重公示人员名单、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等信息。开展“沉浸式”社会监督,组建由媒体记者、群众代表、行业专家等构成的监督团,实施广泛监督。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收到意见建议5条、采纳3条,推动完善服务标准3项,问题整改率100%,构建起“多渠道受理-专业化核查-限期式整改-回头看评估”的良性循环机制。(完)

编辑: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