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正文
山东聊城以“葫芦”为媒 绘就非遗与农业融合新图景
2025年10月11日 20:47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11日电(记者 孙婷婷)“葫芦种植在东昌府区有数十年的传统根基,这份‘文化+农业’的双重优势,让我们始终坚信,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农业也不能局限于‘种一亩收一亩’。”11日,在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媒体推介会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胡瑞恒表示,近年来,东昌府区以葫芦为核心纽带,推动非遗技艺与农业产业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让非遗扎根田间、让农业沾满文化味”的融合发展新路。

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媒体推介会11日举办。孙婷婷摄

  作为聊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葫芦产业已让东昌府区成为国内“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最大集散地。目前,当地葫芦种植户达5000余户,种植面积3万余亩,涵盖100余个品种,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而葫芦文化艺术节正是推动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胡瑞恒介绍,为进一步做强葫芦产业,东昌府区首先推动葫芦种植从“散户副业”升级为“特色农业主业”。在品种选择上,当地组建葫芦品种保护与改良小组,一方面抢救性收集本地濒临失传的“长柄葫芦”“异形葫芦”等传统品种,另一方面开展品种改良试验,筛选“易雕刻、产量稳、抗病强”的优良品种,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破解传统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短板,是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胡瑞恒表示,当地以非遗技艺为核心,打破“种完就卖原料”的传统模式,推动葫芦加工从“家庭作坊”向“产业集群”升级,让农业产业既有“文化魂”,又有“经济力”。

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媒体推介会11日举办。孙婷婷摄

  路庄村葫芦产业核心区的打造,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东昌府区对村里的闲置厂房、老旧民居进行改造,建成集“雕刻工坊、晾晒场地、初加工车间”于一体的产业集中区,吸引原本分散的农户加工作坊“抱团入园”。同时,当地成立东昌葫芦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雕刻技艺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户学技艺。如今,合作社里120多名农户既会种葫芦,又能独立完成雕刻,实现了从“农民”到“非遗技能工”的转变。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东昌府区也在不断丰富葫芦的文化内涵。东昌府区委常委、副区长刘伟杰介绍,当地立足“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系统梳理葫芦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多元文旅要素,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

  具体来看,东昌府区以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堂邑民俗旅游区等景点为脉络,串联葫芦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文博手造·一脉相承”“繁森精神耀东昌”“葫芦乡村休闲游”三条特色鲜明的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东昌葫芦”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媒体推介会11日举办。孙婷婷摄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定于10月18日至21日在聊城水上古城举办。本届葫芦节以“把福禄带回家”为主题,着力挖掘葫芦文化内涵,促进产业交流合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期间,东昌府区也策划了丰富的活动与优惠政策。其中,“遇见聊城?城市观光游”活动设置南、北两条观光线路。南线融合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串联聊城市国防教育基地、中华葫芦文化园、堂邑文庙等6大景点。北线涵盖商业文化、运河文化与现代娱乐,串联山陕会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6大景点。

  优惠政策方面,参展商户凭有效报名票根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免费游览光岳楼、山陕会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10余家国有景点。持证外地参展商户可免费乘坐摩天轮、半价乘坐东昌湖游船等。

  据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是聊城倾力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促进葫芦文化与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葫芦节规模持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日益增强,参展商从最初的数十家发展到7000余家,内容从地方特色展示拓展为汇聚云南、甘肃、广东、黑龙江等多地资源的全国性交流平台。(完)

编辑:梁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