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10日电(王洪龙 程宗宇)“大叔,您想想,天上真能掉馅饼?那些打电话说退款的‘客服’,别信!”在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的晒谷场上,鲁东大学“广秀”志愿服务支队成员乔冠豪拍着村民李大叔的肩膀,用普通话反复叮嘱。
这个暑期,鲁东大学法律事务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派出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语路同行”“鲁利童辛”“青衿薪传”,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井冈纪剑·警律传承”实践团携手走进龙市镇等6所乡镇。一场“推普普法双推进”专项活动,让国家通用语言与法治知识在红土地上落地生根。
家常话里讲法条,语言不通不再是“拦路虎”
“以前听普法课,有些术语听不懂,方言沟通又怕说不清楚诉求。现在孩子们用咱能听懂的话讲法律,还教咱说普通话,心里亮堂多了!”神山村村民李宗吾拿着志愿者递来的普法宣传单,指着上面的“婚姻继承”条款说。
学生们深知,要让法律“活”起来,首先得打通语言关。针对乡亲们最关心的土地权益、消费维权、电信诈骗等问题,他们把严谨的法条转化成“家长里短”:讲电信诈骗,就举“冒充客服退款”“虚假投资”的真实案例;说邻里纠纷,就用村里常见的宅基地争议当例子。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实践团成员王洪龙还编了顺口溜:“陌生电话不轻信,涉及金钱多留心;普通话儿好好学,维权说理更省心。”
在龙市镇的集市上,商户尹发兰正拿着手机播放学子们制作的普法短视频。“视频里讲签合同要注意啥,用普通话配着字幕,我不光懂了法律,还跟着学了几个专业词的发音。”尹发兰笑着说。
精准服务不同群体,法治关怀“一个都不少”
“阿公阿婆,陌生电话讲退款、送保健品的,不要信啊!”在大井村的老年活动中心,鲁东大学“青衿薪传”支队成员们以普通话结合当地方言的方式普及防骗知识。针对留守老人听力弱、对新事物接受慢的特点,他们特意放慢语速,反复强调关键信息,还留下联系卡,承诺“有问题随时打电话”。
而在神山村的“户外法治小讲堂”,孩子们围坐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员身边,听得格外入神。“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有‘法律’哦,不能随便偷别人的食物,就像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学员们把抽象的法律条文编成童话故事。
“姐妹们,法律是咱的靠山!遭遇家暴,要勇敢说‘不’!保留好证据,依法维权!”在一处旧居外,面对前来参观的女性游客,志愿者们特意开展妇女权益保护专场宣讲。
线上线下齐发力,法治声音传遍村头巷尾
“以前普法靠发传单、拉横幅,现在不一样了,短视频、音频随时能看能听,农闲时在祠堂里还能听‘法治故事会’。”茅坪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刘传海介绍,学子们打造的“立体化传播网络”,让法治知识触手可及。
走在井冈山的乡间路上,不时能看到普法横幅;村民微信群中,学子们制作的法律术语普通话发音音频被多次转发;农闲时的祠堂或院落里,“法治故事会” 聚集不少乡亲 —— 志愿者结合 “村民调解邻里矛盾”“依法维权追欠款” 等实际案例展开讲解。
“这次活动累计覆盖民众20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300余份,制作普法视频60余部,不仅让乡亲们学到了法律知识,还提升了大家说普通话的积极性。”鲁东大学带队教师程宗宇表示,未来两支队伍将继续秉持初心,把“推普普法”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让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