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可望,笃行不怠。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新”,是向上生长的力量,也是向前开拓的激情。
“质”,是滨州担负的使命,也是共同期待的未来。
从电解铝熔炉跃动的火光,到光伏矩阵铺展开的蔚蓝,再到航空产业园跃动的机械臂,滨州将“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的发展路径,嵌入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品质滨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月17日,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春意勃发,佳绩连连,滨州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18项主要指标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短短3年,从37到53再到67,滨州添加了30个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其中16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
滨州制造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产业坐标——三元生物在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能最大、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华纺股份的“爽丝绒”莱赛尔面料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一;全国每3台发动机,就有1台用着“滨州心”,产自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这些跳动的数据,正在黄河三角洲腹地演绎着中国制造的滨州叙事。
这份成绩单,源自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
滨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持续实践探索,提出建设“品质滨州”。
2022年2月,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提升“八大品质”。2023年,滨州在全省首发、全国率先成体系构建起“1+8”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列标准。2024年,滨州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坚定发展信心,攻坚克难,发展质效水平迈上新层级。
几年来,全市上下凝聚起“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的共识共为,扛牢使命、争先向前,干出了“八大品质”全面提升。
发展品质越来越高,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重塑,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经济大盘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科创品质越来越强,科技创新已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开放品质越来越活,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大开放格局加速构建;服务品质越来越优,“五度宜人”的滨州已成为创业、创新、创造的最佳沃土;文化品质越来越好,向上向好、尚善尚美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环境品质越来越美,滨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城乡更美丽;民生品质越来越实,奔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平安品质越来越稳,平安法治已经成为滨州发展的稳固基石。
这一切缘于思维之变催生了行动之变,带来了创新之变、发展之变、成效之变。
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思考谋划开放发展,滨州树牢“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的理念,去年,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这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山东省前3位。
近年来,滨州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建立党建过程管控机制、思想方法训练机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督考评用融合机制“四项机制”,广大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干事创业的状态全面激活,各项工作“争第一、干唯一、创一流”蔚然成风。
今年新春第一会,滨州强力吹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干部内生动力、风险防范能力“三大行动”攻坚号角,聚焦“八大品质”大干实干、埋头苦干,干出了干群精气神、干出了事业新高地、干出了百姓获得感,滨州的色彩更加鲜明、味道更加醇厚、温度更加舒适。
滨州以“八大品质”为纲,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全方位重塑城市竞争力。
链式思维:“滨州制造”向“新”而行
滨州作为一座400万人口的地级市,却拥有67项全球或全国冠军产品。究其原因,在于当地形成了“有为政府+市场化导向”的协同发展模式。
民营企业在滨州从来不只是数字报表中的“增长单元”,而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共同体”。2024年,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领跑全省的背后,是民营经济贡献了90%企业主体、85%的创新成果和75%的就业岗位。
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3家企业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榜,企业数量与品牌强度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
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滨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民营经济鲜活样本,也因此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品牌越来越响,连续4年入选全国制造业百强市,连续2年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工业大市、制造大市、民营经济大市,滨州产业深度转型的过程,如何既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让新兴产业“开花结硕果”,又让特色产业“独木变森林”,还让未来产业“小苗成大树”?
滨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链式布局,数字赋能,聚焦产业链提质增效扩量,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山东重点布局的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核心区、国家重要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山东省唯一超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市、全国牛羊优势产业区……一系列战略布局中形成了一批先进的产业集群,在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滨州拥有38个,“滨州制造”优势凸显。
链式思维让滨州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道路上深度聚核聚能。围绕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延链、强链、补链,滨州加速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去年集群总营收超过1.27万亿元。
在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滨州拥有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11条重点产业链。
滨州产业蓝图从“春意盎然”发展为“春色满园”,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利润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山东省第1位。
制造为“核”,滨州各项成绩背后核心支撑在于制造业。滨州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加快打造“527N”先进制造业集群,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滨州制造”以“硬核实力”走向世界。
改革创新:打造“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滨州的突围之路,是一部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启示录。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思维;没有不可逾越的转型阵痛,只有不愿创新的路径依赖。
重视科创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科创也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
近日,滨州医药健康产业园内,一款人造皮肤产品正在做最后检测。“我们的胶原蛋白支架技术国际领先,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愉悦医疗相关负责人说。胰岛素泵、人工韧带、仿生关节……滨州生物医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
魏桥、愉悦、京博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魏桥崛起”“京博模式”“愉悦现象”等一大批“时代标杆”企业涌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构建了“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
滨州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的模式,推动滨州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滨州科技大市场在全省率先投用,渤海先研院科创带动效应超80亿元。全省首家民企承建的省实验室成功获批,魏桥国科科技园全面投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26家,达450家。
一些来滨州投资的客商惊叹,过去并无科教资源优势、整个创新生态体系在山东靠后的滨州,如今做出了产教融合的大文章。这种高端切入使得创新的种子快速发育、茁壮成长,路径创造可谓独辟蹊径。
诸多改革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国首创“无押金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人才政策资金兑现超6亿元……这些举措直击民企痛点,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
滨州独树一帜地将“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渗透进城市肌理的行动指南,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设立“滨州企业日”,连续6年高规格召开企业家大会,评选优秀企业家713人次,“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成就企业家”蔚然成风。
早在202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滨州就召开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两年来,已有9000个企业家梦想成为现实,越来越多“企业所想的”变成“党委政府要干的”。
成就企业家梦想、“滨企创世界”等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十大行动,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架桥铺路闯关”,从政府部门“被动管理”转为“主动服务”,形成“市县协同、部门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亩产论英雄”改革,是滨州激活企业新动能的又一抓手。全市2000多家工业企业纳入“亩产效益”分类评价,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强、运行效率高的优质企业会得到最优待遇,赢得更好发展。
一边是深化“双型”城市建设,形成创业创新生态;一边是“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在滨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2024年,滨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无押金城市”营商案例入选全省最佳营商案例,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获评全国优秀案例,滨州跻身“2024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
奔赴星海:以人民情怀锚定发展坐标
国之大者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滨州锚定“一业三保七有”,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坚持坐到群众炕头,听取最真实声音;想到群众心头,解决最现实问题;干到群众点头,赢得最满意效果,用心用情托起民生“幸福梦”。
当前,滨州正在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坚持城市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质态“五态”并举,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
在滨州,“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全市,国家体育公园、儿童友好社区、青年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0万中小学生享受“心育+美育”双课程;长期护理保险康复器具租赁模式为群众减负2亿多元;“10分钟健身圈”让运动成为生活方式。
这座城市用民生温度诠释发展深度,民生支出占比连续8年保持8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全省第一,400万市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心安城市”建设正在重新定义社会治理。从老旧小区三级党组织架构到“利即办”服务平台,从“宝宝巴士”定制公交到“住院免押金”医疗改革,滨州将“人民至上”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
滨州的实践揭示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内在逻辑:
以创新驱动突破路径依赖——从“卖原料”到“卖标准”,从“重规模”到“重价值”,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藩篱——“十证联发”“无押金城市”等改革举措,直击营商环境痛点,释放市场活力。
以人民情怀锚定发展坐标——“心安城市”建设将民生福祉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高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节点,滨州将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围绕“113388”工作体系,聚焦品质滨州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要、实干当先、勇争一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