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18日电 (张经双 王丽 孙莉 杨胜武)记者从烟台市住建局获悉,自2022年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来,烟台市采取市级统筹、示范引领、政策支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烟台作为滨海城市,南山北海,低山丘陵地形地势、无客水源汇入,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020年城区公园绿地透水性铺装率不足30%,雨季80%的地表径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流失,水资源人均仅为415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城区内涝问题突出。
烟台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自入选示范城市以来,烟台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城建”两项国家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三城联创”行动,围绕“内涝风险有效应对、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排海水质稳定达标、山水城海有机融合”的目标,积极探索市区多层级雨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新模式,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此举,为解决水资源严重缺乏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解决市区防洪防汛防灾提高城市韧性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保障途径。
一方面,以芝罘岛、庙后-凤凰湖、黄金河、晒甲河、崆峒岛5个集中示范片区为引领,同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韧性。通过强化内涝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突能力,烟台市不断提升城市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水平,全力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城市高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示范引领,打造3类标杆项目样板,激活城市韧性新空间,探索创新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带动全域的项目高效高水平建设。
这其中,凤凰湖公园、世界设计公园、崆峒胜境、天地广场等4个市级示范项目入围“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崆峒胜境”规划设计一体化海岛高标准建设项目样板。崆峒胜境项目位处芝罘区崆峒岛,该岛淡水资源稀缺,建设方将整岛划分为3个排水分区,布设生态设施收集雨水。同时,将屋面雨水、道路绿地雨水收入蓄水池和大水景,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解决岛上用水紧缺难题。
“凤凰湖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和市区蓄洪防汛示范样板。莱山区凤凰湖公园位于逛荡河上游,为市区重要的蓄洪节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地形特点,建设了总面积约5.9万平方米的海绵设施,构建了集雨水收集、传输、调蓄等功能为一体的海绵型休闲公园雨水系统,有效削减了逛荡河下游径流汛季峰值,周边居住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惠及居民3万人。
“天地广场”打造老旧城区海绵系统和生态提升示范样板。天地广场项目位于黄渤海新区,因建设时间较早,又鉴于地形、土质和地势所限,排水不畅、雨水调蓄和再利用能力极低。该项目在改造中,根据现场条件设置6个汇水分区,增植观赏性极佳的地被植物13种,实现地块内生态调蓄水的能力达4200立方米,雨水资源利用率达26%,全面提升了广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了城市排水问题,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建立标准化法制化创建示范样板。据烟台市住建局分管领导介绍,烟台积极探索构建了完善的机制体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全市海绵城市监测考评体系,聘请国内高水平技术咨询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先后出台《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10余项政策文件和8项技术标准,将建设内容、关键指标纳入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2023年12月1日,《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公众协同共建共享的创建示范样板。烟台高度重视公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元渠道构建全民参与体系:依托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在公园绿地设置生态理念宣传栏,组织开展海绵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公众生活场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编制印发《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图册》等宣传材料,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推动技术专家与普通市民在生态治理中的协同发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据烟台市住建局城市更新行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市级示范项目205个,预计总投资66亿元。其中,完工项目89个,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开工和有序建设项目88个,市中心城区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234.8平方公里,建成区达标面积达55%以上。2025年全面推进11个示范片区、205个示范项目建设,海绵城市面积新增15平方公里。这为3年示范期满,迎检验收的顺利通过打下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