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如同一本人间万象书,记录了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医患共度的艰难时刻。这里面,有不为人知的深情,有情真意切的故事,有健康的渴望和生存的勇气,也有医务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和温情守护。
每一天,他们都化身为生死场上的主角,投身到抗疫战斗当中。这些忙碌的时光,承载着他们与生命、健康的对话,与死神对峙、赛跑的故事,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他们散发的光与热,希望与坚强。
24小时待命,冲锋在昼夜颠倒的日子
在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姜笃银的脑海中,早已经没有了黑夜和白昼的概念。他对于时间的划分,只依据一个原则,那就是科室病人的情况:只有病人少、情况好,他才会下班休息。
2022年11月起,急诊医学中心的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疫情高峰时,工作量成倍增加,仅11月份,科室就接诊患者7170人次、抢救室新入563人次、留观室总观察2089人次,每日平均接诊300余人次。这意味着,新冠阳性减员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每一位病人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医护人员必须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每天每个人都面对着生命的压力,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11月16日起,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进入紧张时刻,和往常一样,作为急危重症救治的最前线,急诊医学中心承受的压力更重,作为一名拥有16年急诊管理经验的“老人”,姜笃银深知,这是一场与新冠病毒决战的硬仗。
一层层指示、一道道要求传达下来,执行下去,“一定”“务必”“严格”“杜绝”成为科室工作群的高频词汇;“早发现”“妥善处置”“每日早8晚6汇报”“加强危重患者收治,提高抢救室利用率”,尽管已是常规要求,每天还是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
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感染新冠的阳性患者迅速增多,12月4日医院部署急诊亚重症病房调整为缓冲诊疗区,专门收治阳性患者,科室紧急召开科务会,制定诊疗流程与措施。面临值班的严峻情况,张乾医师第一个主动申请到最危险区域,在最艰难的时刻给大家树立了榜样。住院总张亮、薛涵、于杰滨马不停蹄地安排患者进入相应诊疗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请示-汇报-再请示-再汇报,协助患者尽快入住,抢救室、诊疗区、留观室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尽管各科室已经在尽最大努力收治病人,但因医护减员严重,急诊危重病人多,造成病人在急诊医学中心积压严重,工作异常艰难。抢救区、缓冲诊疗区、留观室共有70张床位,但仍然需要不断加床。12月17日15时,急诊医学中心留观室满床,缓冲诊疗区27个病人,抢救室22个病人,还有许多在走廊上等待就诊的病人;18日15时,科室有35个急危重症病人;19日早8时,抢救室有22个病人,缓冲诊疗区有25个病人。这些病人,绝大部分都是需要收住院的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各个区域床位全面告急,救治压力可想而知。医院紧急调度各科室人员支援,急诊医学中心六十多名医护人员刚刚退烧又迅速投入战斗。
“不论什么情况,救人都是第一位的,有任何困难,24小时随时找我!”这是姜笃银跟同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听起来质朴无比的话,却成为大家的一颗定心丸。“我是军人出身,军人就是要出现了情况立即往上冲,不谈条件,不讲代价!”
急诊医学中心的救治工作越来越严重,医生要同时兼顾危重症疾病的抢救及新冠疫情下各类复杂病症的处理。但是,乐观积极的精神早已注入急诊医学中心医护人员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不断战胜困难,奋发向前。
在姜笃银坚定乐观的影响下,全科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护佑健康。
“有同事倒下了,自然有其他人顶上来。”
“病人多,处理不完我们坚决不下班。”
“这样的特殊时期,我愿意舍小家、顾大家。”
……
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回答,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振臂高呼,无不彰显着急诊白衣天使们的使命与担当。
实际上,三年前新冠疫情发生之初,姜笃银已经带领一百四十多名医护人员开启了一级战备模式。1100余天中,他们日夜坚守在门诊、抢救室、留观室、EICU、亚重症病房,连续奋战,扮演着侦察兵、扫雷兵、排头兵的角色。
24小时待命,随时备战各类急救任务。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诠释着急诊人的责任担当和专业素养,常常来不及记录,也没有时间回忆,“即使再多的艰难险阻,也无法抵御一个乐观积极团队的凝心奋发。”姜笃银说。
披荆斩棘勇过难关,没有什么能打倒他们
这一夜,是45岁的急诊医学中心护士长王兴蕾熬的第三个大夜,她已经连续48个小时没有合眼,在科室里驻守了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
从11月初的闭环管理到近期的政策优化调整,王兴蕾一直驻扎在科室,担当着“大管家”的角色,大到科室的人员调配、护理管理,小到“戴手套也要手消”“注意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分距离、分房间错时用餐”等,都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她常常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睡觉,她必须将自己的时间捏碎、拉长,才能处理完每一项工作,确保整个科室上下的正常运转。24小时电话不停已经变成她工作的常态。
“护士长就像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看到她在,我们就觉得有力量,还能坚持。”护士们说。
急诊科作为开放性的窗口科室,防疫工作落实起来本就困难重重,又正值疫情期间病人激增,急诊医护人员们不得不全员加班,但是没有人抱怨,连上七八个夜班也是常态。
11月疫情以来,医院实行“早快准稳细实”方针和网格化、模块化管理,科学精准预判、提前做好备用方案,为科室防控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11月22日,开始落实门诊二楼A区改为临时抢救区的应急预案,包括预检分诊系统的安装、抢救设备的放置、人员的安排等。
11月26日,急诊复苏室接诊一名阳性患者,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封闭消杀,但同时“24小时不停诊”的上级指示也必须执行。王兴蕾和住院总医师薛涵冷静安排预案A组人员负责剩余病人转运及环境消杀工作,B组人员立即启用门诊二楼A区开诊。
当天夜里,在仅能容纳一名患者的临时抢救间内,王兴蕾和同事们先是抢救了四名心梗患者和十几名普通患者,还没等喘口气,一名来自青岛的急产产妇来不及去产房也被送到科室,医护人员只能把诊室改造成临时产房,帮助产妇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
尽管临时启用的急诊门诊有诸多不便,但急诊医护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齐心协力,让每一位患者均得到了妥善处置。
但是,疫情带给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2月2日,科室核酸检测陆续发现职工阳性,大家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了起来,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如果再有人员倒下,患者们该怎么办?他们知道,今天又将是一个无眠的夜。
晚上十点,科室又接到紧急通知,抢救室患者紧急搬至广南二楼,一楼预检分诊停止接诊,启动应急预案,开启二楼内科门诊A区!转运患者有风险,又是在夜间,王兴蕾和门诊部副主任张其枝来回查看转运的最优路径,选择了最妥当的转运完一个再转运一个的方式,确保转运万无一失。直至凌晨五点患者转运工作才全部完成。
两次“搬家救治”,考验的是科室的救治能力和铁军作风,展示的是医院的整体作战实力,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
当前,急诊医学中心的工作依然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正常就诊,是多少人排除万难,披荆斩棘换来的。
他们是榜样,带来坚持下去的勇气
急诊医学中心有两位年近七旬的老医生:许荣廷教授和刘黎明教授。出于关爱和保护,疫情期间科室没有安排两人坐诊。但是他们主动请缨,正常坐诊,始终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
“看到他们这么大年纪还在坚守,我心里就格外有勇气,他们都不怕,我这么年轻怕什么?”医生们说。
两位老教授的精神鼓励着科室的年轻人们,也同样宽慰着来此就诊的病人。科室里有闹情绪的病人,只要两位老教授一去劝说,他们的情绪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从医几十年,我们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许荣廷和刘黎明动情地说。
疫情以来,急诊医学中心不断创新护理模式,从随时待命的“每日排班”到深入心灵的“谈心式护理”,年轻的护士们不断突破自我,快速成长,成为特殊时期病人心目中的“天使亲人”。
来急诊医学中心看病的人,大多是急危重症患者,基础病加上新冠病毒的加持,让他们的身体承受着双重痛苦,心理往往处于崩溃的边缘,被冷漠、消极、焦躁的情绪挟裹。
为了让患者的情绪好转,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安抚他们。24岁的郇正礼觉得“讲讲自己和新冠的故事”最管用,“我也得过新冠,没那么可怕,新冠就是一种病毒……”这些故事让患者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医护人员是来帮助他们的贴心盟友。
时间在静静地流淌着,急诊医学中心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隔着病房玻璃与媳妇打招呼的手、挺着孕肚却健步如飞的“神功”、手机屏幕两端默默流泪的脸庞、吞下止疼药片后再次投入工作的不羁、一夜未眠后双眼皮变成的三眼皮、没有时间关照却恣意疯长的胡茬、凌乱的头发和满脸的压痕……
在与疾病角逐的跑道上,总有一些人如同夜晚的灯塔,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感召着人们走下去,坚持下去。
逆风而行,他们如星星之火划破暗夜
疫情暴发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人在坚守大后方一线的同时,不辱使命,逆向而行,全体医护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1月25日起,科室先后派出9名医护人员(副主任医师巩会平,主治医师郭家健、于杰滨、张亚萍,副护士长赵丽娟,主管护师陈长静、李兴国,护师时洪伟、安桂元)出征湖北开展抗疫工作;2022年3月23日,副护士长赵丽娟、护士付汝麒随援滨州医疗队奔赴滨州抗疫,和队友一起建立并接管了两个黄码病区和发热门诊;4月3日,护师张文龙出征上海方舱,见证了石龙路方舱医院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平稳运行的过程;7月30日,主治医师王文文,护师安桂元、付汝麒、时洪伟出征菏泽方舱医院开展抗疫救治工作;10月11日,副护士长陈宝玲,主管护师李超、党珍,护师吕绪鲁、安桂元、张文龙、付汝麒出征新疆,在乌鲁木齐市方舱医院收治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另外还有10余名医护人员赴济南机场、各社区、山东大学、起步区等支援核酸任务。
“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急诊医学中心全体医护人员不惧不畏,誓与新冠病毒斗争到底。
生命的剧场永不落幕。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每一个角色都全情投入。不论多么黑暗的夜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人都会在这里无畏坚守,守望相助,在无数个至暗时刻里,燃烧自己,让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温暖和希望,光明与健康。
破晓时刻,黎明将至。